3 介入治疗如何分类?
按器械进入病灶的路径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是指,使用1~2mm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浅表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常用的体表穿刺点为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温馨提示
此外,还有使用穿刺针直接经过体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动脉的治疗方法,暂时被我们归类为非血管介入。
非血管介入是指,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其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氩氦冷冻消融术、射频消融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