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技术有几种方法?
(1)肝动脉插管治疗栓塞术(TACE)。将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入到肿瘤供血靶动脉后,以适当的速度注入适量的栓塞剂,使靶动脉闭塞,引起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使用抗癌药物或药物微球进行栓塞可起到化疗性栓塞的作用,称之为TACE。目前最多用于肝癌的治疗,包括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或肝动脉插管化疗灌注。
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当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1~2mm3)时,由于缺氧和局部组织pH值的下降,肿瘤便会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以提供肿瘤生长所需要的氧和营养成分。TACE作为临床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供,导致肿瘤缺血、缺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目的。
作为不可切除HCC的一种治疗选择,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自1978年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的山田(Yamada)教授提出以来,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H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都很高,其最初最理想的治疗手段也是外科手术切除。但因为HCC的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亚洲患者通常还伴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HBV或HCV感染引起),这些都会造成手术切除困难、治愈率低。所以,学者们孜孜不倦地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不可切除HCC患者谋求生存之道。
1978年,山田教授总结了自己十余年的肝癌血管造影和化疗灌注实践后发现,在对HCC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和动脉化疗灌注的插管操作过程中,有时会造成肝动脉的意外栓塞。由于肝脏肿瘤的血供几乎100%来源于肝动脉,肝动脉栓塞后导致肿瘤血供中断或减少,随后肿瘤发生坏死、缩小,但是患者并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此偶然事件激发了山田教授的灵感,TACE治疗HCC患者的想法油然而生。之后,他在治疗多例罹患各种恶性肿瘤的患者时运用了TACE,获得了良好疗效。TACE治疗HCC的想法最终变成现实,并被全世界学者广泛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适应证:适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功能Child分级为A、B级)、肝血管瘤、肾癌、盆腔肿瘤等的治疗,以及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盆腔肿瘤大出血时的栓塞止血等。
禁忌证:WBC<3×109/L、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严重的出血倾向、碘过敏、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肝癌时出现严重黄疸、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严重腹水等,不适宜行肝动脉栓塞。
采用Seldinger法经皮动脉穿刺,利用短导丝置入导管鞘,然后在X线透视下进行插管操作。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进行动脉造影,了解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药物。常用化疗药物有MMC、DDP(或卡铂)、THP(或ADR、EADR)、5-FU、BLM、VDL(或VDS),动脉栓塞疗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栓塞剂为碘化油乳剂、吸收性明胶海绵、弹簧栓子、药物微球等。多联合用2种或3种药物一次性大剂量灌注,3~4周重复一次。治疗结束后,拔管、穿刺部位压迫止血,一般穿刺侧肢体制动6~8小时,平卧12小时,以防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形成。
治疗特点:由于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射化疗药物,比全身静脉给药浓度大(局部给药约大于全身给药、注射药物及栓塞剂浓度的200倍以上)、效果好、疗效快、副反应轻微。
(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X线或B超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
PTCD的意义
●PTCD可以减压、减黄,缓解症状,改善全身情况,进行择期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老年患者,以及体衰、全身情况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和重度休克者,尤为适宜。
●可经引流管冲洗,滴注抗生素,可进行多次造影。
●通过留置导管可以灌注复方桔油乳剂等进行溶石治疗,亦可进行化疗、放疗、细胞学检查、经窦道纤胆镜取石。
(3)消融治疗。消融治疗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损毁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包括射频、冷冻、微波、激光、高能聚焦超声、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热盐水或热蒸馏水)、不可逆电穿孔等消融治疗技术。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由于消融治疗目标明确,降低肿瘤负荷确切,对正常组织不产生明确毒副反应,是类似于外科手术切除效果的治疗方法。因此有人甚至把肿瘤消融称为不需要动刀的“刀”,如射频刀、氩氦刀、化学刀、激光刀、海扶刀等。
消融治疗的特点
●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
●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重复应用。
●各种治疗使靶区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而直接杀灭肿瘤细胞。
●影响肿瘤细胞质膜的相变及流动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各种功能。
●增加肿瘤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影响多种细胞器,尤其是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高温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反应带,从而减少或阻断肿瘤血供,防止肿瘤扩散。
●在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过程中,细胞膜等部位抗原暴露或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变化,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或扩散,即所谓的“内源性瘤苗”作用。
●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目前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肿瘤消融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物理性消融和化学性消融。
物理性消融:此种治疗是用温度产生的能量破坏肿瘤,包括热消融治疗和冷冻消融治疗。热消融治疗是通过设备及器械以不同原理产生热能,经热化效应加热组织,热能的累积超过细胞的耐受而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脂质层溶解、细胞膜被破坏、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当热量达到80℃~90℃时,可有效地快速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如射频、激光、微波、超声聚焦等。冷冻消融治疗是经过低温、冷冻、热融三个过程使肿瘤细胞内冰晶形成,引发膨胀变形、细胞脱水、细胞膜结构改变等破坏肿瘤,如液氮直接冷冻、氩氦冷冻等。
化学性消融:是以公认的化学药物直接注入肿瘤内部,使肿瘤及周围局部组织细胞脱水、细胞内蛋白凝固、坏死、崩解,同时肿瘤内的血管内血栓形成,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的坏死及坏死灶的纤维化,诱导肿瘤凝固坏死,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而使肿瘤消融,如无水乙醇、冰醋酸、盐酸等。
消融治疗在近十余年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介入治疗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直径较小的肿瘤治疗方面,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4)放射性粒子组织内照射治疗方法。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肿瘤是指通过影像学引导技术(超声、CT)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直接植入到肿瘤靶体积内或肿瘤周围,通过放射性核素持续释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应用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是125I粒子组织内照射治疗。在1909年,居里夫人领导的法国巴黎镭放射生物实验室就利用导管将带有包壳的镭置入前列腺,完成了第一例近距离治疗恶性前列腺癌。但早期技术由于剂量掌握不当,会造成患者直肠严重损伤,所以运用并不广泛。直到1931年,瑞典研究人员提出了近距离治疗的概念,并发明了剂量表格计算方法,才降低了并发症风险。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纪念医院开创了经耻骨后组织间碘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的先河,形成了今天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的基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前列腺癌在美国等国家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在国内其治疗理念也渐渐得到认可。目前国内粒子植入治疗应用较多的恶性肿瘤包括:前列腺癌、脑肿瘤、肺癌、头颈部肿瘤、胰腺癌、肝癌、肾及肾上腺肿瘤以及眶内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软组织肿瘤等。
放射性粒子组织内照射治疗的适应证
●经病理诊断的恶性实体肿瘤。
●局部进展期肿瘤,用粒子植入需结合外照射等综合治疗措施。
●局部进展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晚期肿瘤,但因局部病灶引起严重症状者,为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放射性粒子组织内照射治疗有如下特点。
放射治疗分为传统的外照射和组织间照射。传统的外照射因放射野大、正常组织耐受量低,其疗效常受到一定的限制。放射性粒子是组织内照射,是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侵犯的组织中,通过放射性粒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传统外照射放疗及化疗的一种补充治疗手段,放射性粒子组织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