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分析
(一)不同类型区域分布特征
由表4-36和表4-37可知,晋城市地下水资源模数表现为一般山丘区小于岩溶山区。一般山丘区1956~2000年系列和1980~2000年系列地下水水资源模数分别在5.002万~7.595万m3/(km2·a)和4.277万~7.499万m3/(km2·a)之间,平均模数分别为6.359万m3/(km2·a)和5.892万m3/(km2·a);而岩溶山区两系列地下水水资源模数分别达9.445万~13.076万m3/(km2·a)和9.166万~12.213万m3/(km2·a)之间,平均模数分别为11.710万m3/(km2·a)和10.802万m3/(km2·a);后者的地下水资源量为前者的2.4倍,地下水资源量平均模数后者为前者的1.8倍。在晋城市一般山丘地层岩性为砂页岩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主,砂页岩主要为风化裂隙与节理裂隙以及构造裂隙,且裂隙有一定程度的充填,因而渗透性较差,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07~0.11,含水层渗透系数3~10m/d;而岩溶山区则是以裸露灰岩与半裸露的灰岩为主,其地表岩溶与地下岩溶较为发育,例如溶洞、溶孔、溶隙等,透水性较好,其降水入渗系数达0.185~0.23,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5~80m/d,甚至更大。因此地层岩性及其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着不同类型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储存和运动特征,同时也控制着不同类型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表4-36 晋城市地下水资源量模数汇总表 单位:万m3/(km2·a)
 
  表4-37 晋城市不同类型水资源区地下水资源量及模数对比表
 
  (二)流域分布特点
由表4-36可知,晋城市地下水资源量在流域上表现出:入汾小河地下水资源模数最小,两系列分别为7.435万m3/(km2·a)和6.995万m3/(km2·a);卫河最大,两系列分别为13.076万m3/(km2·a)和10.403万m3/(km2·a);而丹河和沁河流域介于中间。沁河两系列的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别为8.516万m3/(km2·a)和8.132万m3/(km2·a),丹河两系列的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别为9.596万m3/(km2·a)和8.952万m3/(km2·a),丹河略大于沁河。
沁河流域和丹河流域其各系列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均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增大的规律。这是由其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决定的(表4-38、表4-39)。
表4-38 沁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及其相关条件对比表
 
  表4-39 丹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及其相关条件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