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象与水文

三、气象与水文

(一)气象

泉域内常年季风盛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东南亚季风盛行,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团北移,直接影响本区,使降水量集中于6~8月,形成多雨季节;冬季受蒙古高压与阿留申低压控制,流域大部分盛行西北风,形成雨雪稀少的干旱季节。全区属全国“长日照地区”,年均日照时数2563h,年均日照百分率为58%。1956~2000年平均气温10.2℃,一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1~6.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0.7~24.8℃。全区多年平均无霜期在4月中上旬至10月中下旬之间,多年平均185d左右。

泉域内年际降雨量变化较大。1956~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09mm,1980~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80mm,最大年降水量为871.5mm(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12mm(1997年)。从年际降水量变化图(图8-1)知,降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且丰水年连续时间越来越短,枯水年连续时间越来越长。

img

图8-1 三姑泉域年际降雨量变化图

泉域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70%左右,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泉域内降水地域分布不均,由低平区向山区递增,山区多,盆地少。

泉域年蒸发量在1335~2015mm之间,1959~2000年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709.3mm,1980~2000年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670.9mm。

(二)水文

1.河流

泉域内主要河流为丹河,发源于高平市丹株岭下的李家村附近,流经高平与泽州,在泽州县两谷坨附近流入河南,并在沁阳县汇入沁河。较大的支流有东仓河、许河、白水河和东丹河等。丹河及其支流产流条件受地层、构造和地形等因素控制,在流经灰岩裸露区、半裸露区时,河水大量潜入地下,致使小会泉以上河道无清水流量,只为雨季洪水河槽;小会泉以下,由于河床切割,泉水多处出露。

2.泉水

丹河河谷自小会泉以下,出露泉水约20处,其中三姑泉流量最大,是丹河排泄带的主要泉点。三姑泉水分三股流出,多年平均流量为3.91m3/s,出露标高342m,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中统鲕状灰岩。由于河床切割灰岩,中﹑下游河段岩溶水陆续排向丹河使丹河清水流常年不断,岩溶水排泄出地表形成了诸多泉水。在丹河岩溶水排泄带出露的主要泉水有:白洋泉、郭壁泉、土坡泉、围滩泉及三姑泉等;支流东丹河和白水河出露的泉水主要有台北泉、水掌泉等。天然条件下,泉群多年平均流量7.25m3/s(1956~2000年)。

3.水库

泉域内建有中型水库3座,即任庄水库、上郊水库和申庄水库,这3座水库均建于灰岩裸露、半裸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