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晋城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4.0mm,较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52~1980年系列平均值650mm减少了4%;境内年降水量介于550~750mm之间。年降水量均值,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递减,与地势走向基本一致。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1.8mm,是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的94.8%,其地区分布规律与1956~2000年45年系列基本一致,仅在量级上有所变化。
(二)地表水资源量
经修正后的1956~2000年45年系列晋城市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113153万m3/a,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52~1980年系列评价结果(140200万m3/a)相比,全市河川径流水资源量平均减少19.3%。1980~2000年21年系列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96188万m3/a,较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减少了16965万m3/a,减幅为15.0%,较1952~1980年系列平均值减少了44012万m3/a,减幅为31.4%。河川径流减少的原因,一是降水量减少对径流量的非线性影响,使径流量减少幅度远大于降水量减幅;二是人类活动的逐渐加剧,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而影响流域的产流机制,从而使得径流减少。在多种影响活动中,地下水超采、水土保持和煤矿开采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
(三)地下水资源量
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9279万m3/a,1980~2000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465万m3/a。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结果(96900万m3/a)相比,本次评价两个系列地下水资源量均有所减少,1956~2000年系列地下水资源量减少7621万m3/a,减幅为7.9%;1980~2000年系列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14435万m3/a,减幅为14.9%。
就境内两岩溶大泉域而言,延河泉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为36370万m3/a,1980~2000年系列为34905万m3/a;三姑泉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为22628万m3/a,1980~2000年系列为21254万m3/a。
(四)水资源总量
1956~2000年系列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1688万m3/a,折合产水深138.8mm。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153万m3/a,地下水资源量(降雨入渗补给量)89279万m3/a,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70744万m3/a。
1980~2000年系列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5965万m3/a,折合产水深122.2mm。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6188万m3,地下水资源量(降雨入渗补给量)82465万m3/a,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62689万m3/a。
与晋城市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52~1980年系列)成果(159100万m3)比较,本次评价两个系列水资源量均有所减少,1956~2000年系列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减少了27412万m3/a,减幅为17.2%;1980~2000年系列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减少了43136万m3/a,减幅为27.1%。
晋城市人均(按2000年人口计)水资源量为626m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448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人和1700m3/亩),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381m3/人和180m3/亩,2000年)。
(五)水资源可利用量
晋城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1320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459万m3/a,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39420万m3/a,重复可利用量为29559万m3/a。全市平均水资源可利用系数为0.542。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延河泉域和三姑泉域岩溶水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0214万m3/a和13970万m3/a。
(六)出、入境水资源量
晋城市入境水量主要指沁河干流由上游临汾市流入本市的河川径流量。经计算,1956~200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36738万m3/a,出境水量为147698万m3/a;1980~200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7634万m3/a,出境水量为120787万m3/a。全市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的入境水量分别较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52~198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55800万m3/a)减少了19062万m3/a和28166万m3/a,减幅分别为34.2%和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