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质量评价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

(一)地表水质量评价

晋城市河流天然水化学状况较好,以重碳酸盐钙质水为主;矿化度多在200~500mg/L之间,属中等矿化度;总硬度在150~300mg/L之间,为微硬水。

经对全市11条主要河流、25处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按汛期、非汛期和全年代表值进行评价,在本次评价的571.1km河道中,水质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的河流长度为367.9km,占评价总河长的64.4%。其中,沁河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河流长度为158km,占沁河境内河长的94%。水质劣于Ⅲ类标准的河流长203.2km,占评价总河长的35.6%,其中污染极严重的劣于Ⅴ类水河长为134.0km,占评价总河长的23.5%。主要污染河段为沁河润城段、丹河高平段及高都—河东段、白水河、巴公河、北石店河等,主要污染物质以氨氮、COD、BOD等有机污染为主。

据本次全市主要入河排污口废水排放调查统计,2000年全市主要入河排污水中工业废水占到57.0%,城市生活废污水占7.7%,混合废污水占35.3%。

(二)地下水质量评价

晋城市地下水存在Ⅱ、Ⅲ、Ⅳ、Ⅴ四类水。其中1956~2000年系列的Ⅱ类水24062万m3/a,占地下水资源量的26.95%;Ⅲ类水56772万m3/a,占63.59%;Ⅳ类水2623万m3/a,占2.94%;Ⅴ类水5823万m3/a,占6.52%。1980~2000年系列Ⅱ类地下水资源量为20769万m3/a,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25.19%;Ⅲ类水53978万m3/a,占65.46%;Ⅳ类水2478万m3/a,占3.00%;Ⅴ类水为5240万m3/a,占6.35%。

在2004年监测的地下水井点中,适用于各种用途的Ⅱ、Ⅲ类水质监测点占56.7%;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的Ⅳ类水质监测点占13.4%;不宜饮用的Ⅴ类水质点占29.9%。

孔隙水主要为盐污染,其次是氮化物污染,还有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孔隙水中Ⅱ、Ⅲ类水质监测点占23.1%,Ⅳ类占23.1%,Ⅴ类占53.8%。主要污染物因子为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锰和高锰酸盐指数。

裂隙水Ⅱ、Ⅲ类水质监测点占43.8%,Ⅳ类占12.5%,Ⅴ类占43.7%。裂隙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岩溶水水质普遍较好,Ⅱ、Ⅲ类水质监测点占该区监测点的73.7%;Ⅳ类占10.5%,Ⅴ类15.8%。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