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舌 指 南》简介
《辨 舌 指 南》这本书是由walkinnet创作的,《辨 舌 指 南》共有290章节
1
徐 序
《伤寒》而外,《金匮》一书,又杂症之大法门也。吾吴尤在泾先生,学术渊深,天机敏妙。尝以其吟咏自得之余,究心《灵》、《素》。有《金匮心典集注》、《北田读书录》行世...
2
柏 序
闻之著书难,选书尤难,医理之难知也。其书汗牛充栋,欲别赝存真,如披沙拣金。览之博,尤贵择之精。吾乡尤在泾先生通儒也,邃于医理,所著医书数种,已刻者早已家置一编,...
3
尤 序
余侄在泾,幼习儒业,长精于医,于古方书靡不毕贯,而治病处方,一以仲景为宗。既以其道活人,虑无以昭后世也,乃注仲景《金匮》,即世所传《金匮心典》是也。间又取杂病讨...
4
中 风 统 论
中风之病,昔人有真类之分,盖以贼风邪气所中者为真,痰火食气所发者为类也。以愚观之,人之为病,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
5
卒 中 八 法
夫医之治病,犹将之御敌,宰之治民也。御敌有法,奇正虚实,随机应变。不知法,则不足以御敌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时而施,不明道,则不足以临民矣。病有阴阳、表里、...
6
拟五藏中风分治之方
新定肾风苁蓉丸 苁蓉 熟地 防风 虎骨 山药 牛膝各一两 黑豆 石斛 当归 独活各七钱半 蜜丸梧子大。每百丸,空腹食前酒下。 新定肺风人参汤 人参一两 麻黄八钱...
7
中风失音不语
失音者,语无音声,盖即喑也。夫喉咙者,气之所上下也;会厌者,声音之门户也。其气宣通,则声音无所阻碍。若风邪搏于会厌,则气道不宣,故令人失音。其邪气入藏者,则并不...
8
口 眼 歪 斜
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筋急引颊,令人口僻,目不能正视。又云:风入耳中,亦令口。缘坐卧处对耳有窍,为风所中,筋牵过一边,连眼皆紧...
9
偏 风
偏风者,风邪偏客身之一边也。其状或左或右,手不能举,足不能履。《内经》所谓风邪之气,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是也。亦有阴阳偏废,左右不相贯通,或凝痰死血,壅塞经...
10
历 节 痛 风
历节风者,血气衰弱,风寒袭入关节,不得流通,真邪相攻,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节风也。病甚则使人短气自汗,头眩欲吐,肢节挛曲,不可屈伸。亦有热毒流入四肢者,不...
11
鹤 膝 风
蛜丸 蛜一条(头尾全者)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白芷各一两 乳香三分 当归 芍药 北漏芦 威灵仙 地骨皮 牛膝 羌活 安息香 生桃仁各一两(同安息香研) 没药三分...
12
风 缓
风缓,即摊缓。其候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收摄者,谓之摊。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不能运用者,谓之缓。或以左为摊,右为缓,则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
13
风 瘙 痒
风瘙痒者,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血脉留滞,中外鼓作,变而生热,热即瘙痒。久不瘥,淫邪散溢,搔之,则成疮也。 防风汤淋洗方 防风 苦参 益母草各三两 白蒺藜(炒...
14
诸 湿 统 论
湿气不一,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有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伤于脾胃。...
15
散 湿 之 剂
麻黄加术汤 《金匮》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
16
渗 利 之 剂
五苓散 通治诸湿肿满,呕逆泄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猪苓 茯苓 白术 泽泻 桂 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愈。 肾著汤(《三因》) 治伤湿身重,腰冷如...
17
下 湿 之 剂
舟车神佑丸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两(并醋炒) 大黄二两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半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轻粉一钱 取虫加芜荑半两 为末。水丸空心服。(治法服法...
18
上下分消之剂
除湿汤(《百一》)治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闭,大便溏,腰脚痹冷。皆因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著湿衣所致。 半夏曲(炒) 厚朴(姜制) 苍术(米泔...
19
瘟 疫 大 法
瘟疫之病,近代诸家,多与温病同论,以其声称之同,与病形之似也。然而瘟疫者,天地之厉气也,最为恶毒,感之而病者,往往致死。其甚者,致于灭门。若冬春间之温病,苟调治...
20
痰 饮 统 论
人之有形,藉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所终始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设三焦气...
21
治 痰 七 法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瘀壅,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22
饮 食
...
23
伤 食
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夺之。 罗太无云: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
24
伤 酒
《千金》疗卒大醉,恐肠烂方 作汤著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夏月亦用之佳。 又方 绞茅根汁。饮二升。 又方 捣生葛汁。饮之。无鲜者,干葛煎服亦佳。 又方 粳...
25
不 能 食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宜分别治之。 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 麦蘖 曲各一升 干姜(炮) 乌梅(焙)各四两 蜜丸。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26
谷 劳
谷劳者,胃受水谷,其气虚弱,不能传化,谷盛气虚,则令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 沉香汤 沉香 白术(土炒) 紫厚朴(姜汁...
27
食 亦
《内经》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夫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营卫者也。胃气和,饮食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热,消烁谷气,不能变化精血,...
28
诸 血 统 论
失血诸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内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积热膀胱癃闭、尿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
29
风 热 吐 血
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 《圣惠》荆芥地黄汤 荆芥穗 为末。生地汁调服二钱。...
30
郁 热 失 血
郁热失血者,寒邪在表,闭热于经,血为热迫,而溢于络外也。勿用止血之药,但疏其表,郁热得舒,血亦自止。若表已解而热不消,血不止者,然后以清热降血之药治之。若肺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