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 中 八 法
夫医之治病,犹将之御敌,宰之治民也。御敌有法,奇正虚实,随机应变。不知法,则不足以御敌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时而施,不明道,则不足以临民矣。病有阴阳、表里、虚实、缓急之殊,医有寒温、汗下、补泻、轻重之异,不知此,则不足以临病矣。故立中风八法,以应仓卒之变。至于随证缓调,另详其法于后。盖病千变,药亦千变,凡病皆然,不独中风。余于此首言之者,亦一隅三反之意尔。
一曰开关
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无门下药,此为闭证。闭则宜开,不开则死。搐鼻、揩齿、探吐,皆开法也。
白矾散(《圣济》) 治急中风,口闭涎止,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 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若气衰力弱,不宜吐之。
又方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巴豆二粒(去皮膜)
上将二味,于新瓦上煅令焦赤为度,炼蜜丸芡实大。每用一丸,绵裹,放患人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立愈。一方加牙皂一钱,煅研取三分,吹鼻中。
急救稀涎散(《本事》)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梗(肥实不蛀者,去黑皮) 晋矾(光明者)一两
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胜金丸(《本事》) 治同前。
生薄荷半两 猪牙皂角二两(捶碎,水一升,二味同浸杵汁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 藜芦末各一两 朱砂半两(研)
上将朱砂末一分,与二味末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省,不省者不可治。
二曰固脱
猝然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症。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气。
参附汤
人参 制附子
用参须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钱或一两,酌宜用,姜水煎服。有痰,加竹沥。
三曰泄大邪
昔人谓南方无真中风病,多是痰火气虚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议解散者。然其间贼风邪气,亦间有之。设遇此等,岂清热、益气、理痰所能愈哉?续命诸方,所以不可竟废也。俟大邪既泄,然后从而调之。
小续命汤 河间云:中风面加五色,有表症,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此中风也。宜以加减续命,随症治之。(《古今录验》)
麻黄 桂枝 杏仁 芍药 甘草 人参 川芎 防己 黄芩各一两 附子半两(制) 防风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加减法:无汗恶寒,加麻黄、防风、杏仁;有汗恶风,加桂枝、芍药、杏仁;无汗身热,不恶风,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各依本方加一倍;有汗身热,不恶寒,加石膏、知母各二两,甘草一两;无汗身寒,加附子半两,干姜二两,甘草三两;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依本方加一倍;肢节挛痛,或木不仁,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病也。
戴氏加减法:多怒,加羚羊角;热而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不得睡,加枣仁;不能言,加竹沥;神虚无力,去麻黄,加人参。又云岐子加减。(见准绳类方)
三化汤(洁古)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症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厚朴 枳实 大黄 羌活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梁之疾,非肝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
经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宜三化汤,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若脾虚,则四肢亦不用也。经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虚。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按:续命、三化,并攻泄大邪之剂,人壮气实者宜之。若气弱无力者,不可用也。余故录《肘后》等方于后,以备参用。盖医者,法必求备而用必极慎也。
《肘后》紫方 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风三两
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矢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汗避风。
荆芥散 治中风口噤,四肢搐搦,或角弓反张。
荆芥
一味,略炒为末。酒服二钱。
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艺录》,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华佗愈风散,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瘈疭如角弓。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心眼倒筑,吐泻欲死者,亦只此一味,微炒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揽,以绢滤取清,顿服取汁。
续命煮散 复营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风 独活 人参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荆芥穗 细辛 远志(去心) 干葛 半夏各五分
上锉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四曰转大气
大气,不息之真气也。不转则息矣。故不特气厥类中,即真中风邪,亦以转气为先。经云:大气一转,邪气乃散。此之谓也。
八味顺气散(严氏) 凡患中风者,先服此顺养真气,次进治风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台州乌药 香白芷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良方》) 即顺风匀气散。
白术 乌药一钱 人参 天麻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 甘草各五分
上锉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五曰逐痰涎
或因风而动痰,或因痰而致风,或邪风多附顽痰,或痰病有如风病。是以掉摇眩晕、倒仆昏迷等证,风固有之,痰亦能然。要在有表无表、脉浮脉滑为辨耳。风病兼治痰则可,痰病兼治风则不可。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各二钱 枳实(麸炒) 茯苓各二钱 橘红一钱半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竹茹七分
水一钟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清心散 治风痰不开。
薄荷 青黛 硼砂各二钱 牛黄 冰片各三分
上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舌,将药末蜜水调稀,搽舌本上。
六曰除热风
内风之气,多从热化,昔人所谓风从火出者是也。是证不可治风,惟宜治热。《内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凉。《外台》云:中风多从热起。宜先服竹沥汤。河间云:热盛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也。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亦自消也。
竹沥汤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蹇涩。
竹沥 荆沥各五分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和,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和,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
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间热,不下食。
生地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 生姜汁一升 酥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冬 人参各八两 茯苓六两 栀子仁 大黄四两
上先煎地黄等汁成膏,余五物为散,内搅调。每服一匕,日再,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七曰通窍隧
风邪中人,与痰相搏,闭其经隧,神暴昏、脉[1]暴绝者,急与苏合、至宝之属以通之。盖惟香药,为能达经隧、通神明也。
苏合香丸
白术 朱砂(研) 乌犀角屑 青木香 香附 诃子(煨取肉) 白檀香各二两 龙脑(研)五钱 薰陆香 安息香(另末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二两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 麝香(研)七钱半 丁香 荜拨各二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清晨取并花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温酒亦得,空心服。
至宝丹(方详《准绳》兹不赘)
八曰灸腧穴
中风卒倒者,邪气暴加,真气反陷,表里气不相通故也。灸之不特散邪,抑以通表里之气,又真气暴虚,阳绝于里,阴阳二气,不相维系,药石卒不能救者,亦惟灸法,为能通引绝阳之气也。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发际,是两耳前两穴
肩髃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著腿,当中指头尽处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外廉两筋间)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灸风中脏,气塞涎潮,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劳,在项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颥后发际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是)
曲池二穴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足三里二穴
灸风中脉,口眼歪斜。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八分)
地仓二穴(在侠口吻旁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麸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灸中风卒厥、危急等症。
神阙用净盐妙干,纳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之,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
丹田(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二穴俱连命门,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凡灸法炷如苍耳大,必须大实。其艾又须大熟。初得风之时,当依此次第灸之,火下即定。《千金翼》云:愈风之法,火艾特有奇能,针石汤药,皆所不及也。灸法:头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赵氏曰:口之,灸以地仓;目之斜,灸以承泣;苟不效,则灸人迎。夫气虚风实而为遍,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经云:陷下则灸之是也。
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歪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通气。十二穴者:听会、颊车、地仓、百仓、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立效。
罗谦甫云:凡治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以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艾火为良。
已上八法,不过约言治要耳,而风气善行数变,证状不一,兹更备举诸风,条列如左,学者习而通焉,则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