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 疟

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六脉微弱,神气倦怠,是以补养正气为主。经云: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盖病疟而脉虚,气先馁矣,故不宜用针而宜用药。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补中益气汤 小建中汤

二方俱补虚散邪之剂。杨仁斋云:有中年人,藏府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药并不可施,遂以二陈汤加人参、缩砂,倍用白豆蔻,一二服,病人因自觉气脉顿平,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寒热自平也。

新定人参乌梅散 治虚疟、久疟,少气不食。亦治劳疟,劳疟者,遇劳即发,经年不差者是。

人参三钱 乌梅一枚 黄耆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钱 鳖甲 制首乌 白术各二钱

上都作一服。加姜煎。

痎疟

痎疟者,老疟也。三日一发,其气深固,卒不得出。有累年不愈者,亦曰三阴疟。大抵疟病在三阳者,宜汗宜和。在三阴者,宜温宜利。甚者非吐下不能拔其病根也。其胁下有块者,名曰疟母,以鳖甲丸主之。

千金常山丸

常山三两 鳖甲二两() 知母一两 甘草五钱

蜜丸梧子大,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一服,正发又一服。

鳖甲丸

鳖甲 香附各二两 三棱 蓬术各一两 常山一两 阿魏二钱

上并用醋浸,神曲糊丸。白汤下梧子大五十丸,积消及半即止。

仁斋云: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曰饮、曰水、曰败血是耳。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则常山能吐之;或结癖胁间,则常山能破其癖而下之。其有纯热无寒,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北大黄为佐,大泄数下,然后获愈也。又妇人产后,败血流经,亦能令人寒热如疟,至暮则发,发则身痛如被杖,宜通经活血之剂,鹿角屑和血,止痛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