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治痢症诸方

分治痢症诸方

寒下之剂

洁古大黄汤

大黄一两()

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尽彻其毒也,审系寒积留滞,则宜温下之法治之。

矛心大黄汤

川黄连(吴茱萸炒)一两 广木香一两 大黄(酒浸炒)二两

上为末,水丸。量人虚实加减丸数。盖暑毒与食物相搏,结在下脘,则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复迫之,则将藏府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黄驱热毒,下糟粕清肠脏也。

如脓血相杂,而脉浮大者,慎勿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竭也。而阳无所收,不收则死。

和利之剂

芍药汤(洁古) 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桂二钱半 甘草() 槟榔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一方无桂、甘,有枳壳,名导滞汤。

《先醒斋》滞下丸

川连(姜汁炒)一斤 滑石八两(研末) 白芍(浸炒)五两 甘草()三两 槟榔四两 枳壳五两 木香二两半

上为末。荷叶汤稍加姜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四钱。

凡燥烦渴恶心者,勿用木香;元气虚弱者,勿用槟榔、枳壳。里急色赤者,加当归,惟恶心呕吐不思食勿用。白多加吴茱萸(汤泡七次)七分,扁豆()二钱,陈皮一钱。赤多加乌梅肉一钱,山查肉二钱,红曲一钱;腹痛加白芍三钱,甘草三钱;口渴及发热调滑石末,小便赤少,或不利,亦加之。恶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参、石莲肉、绿色升麻。(醋炒)久利不止,加肉豆蔻一钱,莲肉去心(炒黄)三钱,扁豆、茯苓各二钱,人参三钱。

刘河间曰: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盖辛热能发散邪气,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除热,使气宣平而已。其湿热郁抑,欲利不利,宜以韩矛心加大黄利之。

当归导气汤(东垣)

当归 芍药各一钱 生地二钱 甘草一钱半 槟榔 木香各二钱 青皮 槐花()各七分 泽泻五分

上为末。用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恶心,去槐花加姜汁炒黄连;燥渴减木香一半。

丹溪青六丸 治血痢,及产后腹痛自利,能补脾补血,去三焦湿热。

六一散三两 红曲()半两

酒糊丸。

按:和者,和养其肠胃;利者,通利其积滞,凡正不足而邪有余者,宜仿此法治之。

疏解之剂

《活人》败毒散 治下利发热脉浮者。

人参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茯苓 枳壳 桔梗 炙草 柴胡 陈仓米

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无时,一名仓廪汤。

藿香正气散

香薷饮

下利虽曰有积有热,如用药不效,即是肠胃有风邪。热者赤者,与败毒散;冷者、白者,不换金正气散。治痢之法,大要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粟壳、龙骨、牡蛎辈,以闭涩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甚,不为缠扰撮痛,则为里急后重,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肉蔻、诃子、白术辈,恐其补住寒邪,亦不可遽投)

温通之剂

葛氏疗利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

豉一斤(绵裹) 薤白一把

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热顿服之。此不从暑毒而发者,或过啖生冷,或坐卧高堂大厦,寒气所乘,脾亦不运,故随感而为痢,以葛氏豉薤汤治之,如逾二三日,寒化为热,其病形与暑毒同也。

黑丸子

乌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十四粒 巴霜(去油)半钱 百草霜六钱

上为细末,和匀稀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白汤送下。一方有半夏、缩砂各十四粒。

感应丸

温补之剂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水煎服。如利不止,宜加豆蔻、木香。有热加黄连。

真人养脏汤

人参 白术各六钱 白芍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 肉桂各八钱 肉豆蔻(面里煨)五钱 御米壳(蜜炙) 诃子肉一两二钱

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生冷、鱼腥、酒面、油腻之物。如滑泄夜起,久不差者,可加附子四片。此温补兼收之剂,脏虚滑脱者宜之。若有热者不可用也,宜冷涩之剂。

冷涩之剂

《外台方》治伤寒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作热,三焦有疮慝下利,或张口吐舌,目烂口疮,不识人。用此除热毒止痢。

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渐渐进之。

《肘后方》治热病下利欲死者。

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饮,得汗即愈效。

又治久利休息不止者。

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按:三方并用龙骨水煎冷服,盖以冷除热,而以涩固脱尔。

和养之剂

驻车丸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十五两(捣碎,蛤粉炒成珠醋,四升熬成) 当归十五两 川黄连三十两(去须) 炮干姜十两

上为末,同阿胶膏杵成,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

凡蕴热血痢,里急而痛甚,虽已疏通荡涤,然其痛不减者,非热亦非积也。营血亏少,阳刚胜阴故尔。用药当以血药为佐,营血一调,其痛立止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原作“煎”,据文义改。[2]“每”原作“毋”,据文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