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寒 痛
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次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扶阳益胃汤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干姜(炮)一钱半 草豆蔻 益智仁 官桂 白芍 甘草 人参各一钱 吴茱萸 陈皮 白术各五钱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罗谦甫治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丰肥,奉养膏粱,时时有热证。干姜(炮)一钱半,草豆蔻、益智仁、官桂、白芍、甘草、人参各一钱,吴茱萸、陈皮、白术各五钱。友人劝进寒凉药,食寒物。至元庚辰秋发疟,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至冬不差。延至四月,劳役烦恼过度,前症大作,请余治之。诊得脉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扰,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散寒,故以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苦温。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炙甘草甘温,白术、陈皮苦温,补脾养气。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热以退寒水,芍药味酸,以泻木来克土;吴茱萸苦热,泻厥气上逆于胸中为使。三服大势去,痛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喜饮食,添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引气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金匮》治心痛彻背、寒冷者方
赤石脂 干姜 蜀椒各四分 附子(炮)二分 乌头(烧)一分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不住稍增之。
余尝治一香山人,心痛,问之则服药已一月矣,向左卧则右痛,向右卧则左痛,仰卧则痛在前,偃卧则痛在背,坐立则痛在上,无一刻少安。余曰:此中虚,与以小建中汤,重用饧糖、炙甘草,四剂而安(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