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一二·九”运动纪念碑前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植物园,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是“一二·九”运动纪念基地。

“一二·九”运动纪念碑碑文

关于“一二·九”运动,我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并不是特别了解,那我现在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二·九”运动一般是指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7月7日党领导的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这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就刻着纪念这次运动的碑文,我们看一下碑文的内容(动作:带领观众看向“一二·九”运动碑文,读出碑文内容):“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一二·九”运动主要是在城市举行,而现在我们所在的北京植物园樱桃沟是郊区,以前更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为何将“一二·九”运动的纪念亭设立在这里呢?问题的答案就在那边,让我们往西走一走,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动作:带领听众向西走到“保卫华北”刻石处)。

位置:“保卫华北”刻石前

请看这块石头,上面呈十字结构刻着“保卫华北”四个字。1980年,工作人员在樱桃沟清理杂草时,偶然发现了这块石头。更为巧合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委常委刘导生恰巧在北京植物园视察工作,而他正好是当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块石头,上面“保卫华北”四个字正是他们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

“保卫华北”刻石

“保卫华北”四个字正是当时夏令营里群情激昂的同学们刻下的,表达了同学们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这块石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发现这块石刻之后,很多群众及老同志都非常激动,他们呼吁在此设立一个“一二·九”运动的纪念点,并设立一个象征性的纪念物。由此,“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便诞生了,让我们回去看一看这几个纪念亭都有什么特点吧(动作:引领听众回到纪念亭处)!

位置:“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处

刚才我们了解了纪念亭设置在樱桃沟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几个纪念亭。

这三个纪念亭呈三角形,一大两小,非常具有时代感。这个设计是从四十七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的。不过,它们乍一看好像和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深意。

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时期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造型。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象征着民众觉醒和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亭子挺拔简练的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涂刷的白色则体现了青年们的纯洁与阳光。

三个亭子一大两小代表着数字“一”和“二”,而三个亭子共有“九只脚”象征数字“九”,所以这组纪念亭也有“一二·九”的含义。

1984年12月8日,“一二·九”运动49周年的前一天,这里举行了隆重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奠基典礼。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了“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碑名,镌刻在我们右边的这组墙上(动作:指向墙)。

虽然我们今天距离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那些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都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民族独立和幸福生活。因此,我们站在这里要缅怀历史,要铭记历史,继承历史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谢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