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全景沙盘入口的平台上

大家好,欢迎来到圆明园全景沙盘,在这儿我们能看到圆明园极盛时期的全貌。通过沙盘,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占地面积非常大,水域面积广阔,建筑非常多,并且充满变化与想象。法国大文豪雨果称之为“世界奇迹”。同样来自法国的传教士王致诚称赞这里是“万园之园”“无上之园”,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峰。如今的圆明园虽然只剩少许的遗迹,但在这里面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看到“完整的圆明园”。

圆明园全景沙盘(拍摄:郅立成)

说到圆明园,许多人的印象都是大水法的那些残垣断壁,但其实那些还不是圆明园的主体建筑。那么圆明园真正重要的建筑在哪里呢?大家往那里看(手指圆明园沙盘中间),那里就是真正的“圆明园”。

好,现在咱们就走过去看一看吧(动作:带领听众走向放映厅对面的圆明园沙盘下侧)!

位置:放映厅对面的圆明园沙盘下侧

按照沙盘中的方向,目前咱们站在圆明园的南侧,向北俯瞰圆明园。

咱们现在正对的这一片广阔的、位于整个沙盘左边和中部的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圆明园。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咱们现在说的圆明园,或者圆明园遗址公园其实由三大园林组成。它们分别是雍正皇帝建的圆明园、东边乾隆皇帝建的长春园(动作:指向沙盘右侧)以及南边嘉庆皇帝建设的绮春园(动作:指向沙盘右下方)。这三座园林统称为“圆明三园”。

那清朝的皇帝为什么要建这些园林呢?他们为什么又选择彼此相邻建园呢?

实际上,明朝的时候,这里因为上风上水的地势、山水相间的风景、良好的水土,就已经成为众多达官贵人修建私家花园的场所。比如,在圆明园的南边不远处就有一座明朝万历皇帝的姥爷“李伟”建造的“清华园”(注:和现在的清华大学不是一个地方)。清朝建立后,康熙皇帝觉得清华园那里的环境不错,决定在那里“避喧听政”,既可以在那里办公、居住,又可以享受美景,因此就建造了“畅春园”。因为康熙皇帝在南巡过程中喜好江南园林,因此也把江南园林的风格移植了过来。据考证,畅春园建成后,他一年中有107天都住在那里。康熙皇帝不仅自己住在园林里,他还将京西北的很多地方赐给了皇室成员或是亲近,也让他们在这里修建园林。比如,他把畅春园以北的几百亩土地赐给了四儿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而这片地方,就在沙盘中间那片大湖(洼地)的左边。

圆明园全景沙盘(中央为“福海”,拍摄:郅立成)

后来胤禛就是雍正皇帝即位,圆明园从皇子园林升格成了皇帝园林。因此,雍正皇帝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将园林面积扩大了5倍,利用京西北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江南园林风格移植到了圆明园,建设了以“勤政亲贤”为中心的办公区(动作:指向沙盘圆明园正门内的勤政亲贤景区)、以“九州清晏”为核心的居住区(动作:指向勤政亲贤后面的九州清晏景区)以及后面广阔的休闲区,并疏浚了中间那片巨大的“福海”(动作:指向福海)。圆明园由此粗具规模。和康熙皇帝比,雍正皇帝在宫外的园林中待的时间更长,尤其在雍正皇帝统治的中后期,他基本只在除夕前后、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的一段时间回到紫禁城,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圆明园生活办公。后来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基本也沿袭了在圆明园(这里的“圆明园”指的是广义层面上的圆明园)工作生活的习惯。可以说,圆明园就是清代中期帝国权力的中心。

雍正皇帝设计这片园林体现了他很多的思考和深意。比如,他采用了“移天缩地”的思路,把现实中的中国搬到了园林之中。比如,咱们正对的这一片后湖(动作:指向九州清晏后的后湖),它的周围分布着九片土地,象征了“天下九州”;再比如,“福海”和湖中央的三个小岛,象征“东海”以及海里的三座仙山……另外,在圆明园北侧(动作:指向沙盘前方)分布着大量以耕织为主题的景区,体现了雍正皇帝重视农业的思想;而慈云普护、舍卫城等景区又体现了雍正帝重视宗教个人思想。

雍正皇帝死后,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的东侧修建了长春园(动作:指向沙盘长春园的位置)。和父亲的圆明园相比,长春园的水域面积占比更大。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并将他所喜爱的苏州狮子林、南京瞻园等江南园林风景“移植”到了长春园中。此外,他还结合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春园的北侧修建了西洋楼景区,我们如今看到的大水法就是乾隆时期建筑的残骸。另外,他还在以前的圆明园中大兴土木,比如沙盘左上角那片黄色琉璃瓦房顶的大型建筑群(动作:指向沙盘左上角的慈云永枯)就是乾隆时期建设的,是皇帝的家庙。

圆明园全景沙盘(中央白色建筑为大水法和远瀛观,拍摄:郅立成)

在沙盘的下面这块区域还有一片园林,叫作“绮春园”。乾隆时期就已经开始修建这片园林,但绮春园真正大规模建设还是在嘉庆时期。绮春园中有很多建筑群颇具特色。在嘉庆皇帝在位的中前期,绮春园一直在不停地修建,嘉庆十九年(1814年)达到极盛。道光帝时期,太后居住的畅春园因为年久失修,所以绮春园成了清朝太后及太妃(先皇们的妃子)们的居住地。

我们介绍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这“圆明三园”,除了“圆明三园”外,还有一个“圆明五园”的说法。如果把五个园林都算上的话,那圆明园比现在还要大得多。

多出的那两个园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先说说多出来的熙春园。在乾隆皇帝长春园的南侧和嘉庆皇帝绮春园的东侧,也就是沙盘上左边这一大片(动作:指向相应区域),即现在的清华大学,曾经有一个不算小的园林,叫“熙春园”。我们知道,圆明园最开始是康熙皇帝赐给四儿子胤禛的,而这片熙春园则是赐给他的三儿子胤祉的。胤祉是康熙皇帝儿子中知识最广博的一个,并且还是个书法家,箭法也特别好,据当时的西方传教士说他还有一些科学才能,所以一直以来都特别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皇帝和他的三儿子感情很好,前后9次摆驾熙春园,而他到胤禛的圆明园只有5次。

后来胤禛即位后,开始打压他的这个三哥,先把他“发配”到康熙皇帝的陵墓守灵,将他排挤出权力核心。后来,又指控他在十三弟胤祥的葬礼上迟到早退,并且没有悲伤的样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把他关在了景山,幽禁而死。胤祉被整治后,熙春园就被雍正皇帝收回了,成了皇帝的私人园林,后来还被赏赐给皇帝的近亲,也算是皇室成员的园林。现在熙春园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园继续发挥着作用。

在长春园的北边,也就是西洋楼景区北边的墙外(动作:指向沙盘的右上角),以前还有一个面积比较小的园林,叫作“春熙院”。这个园子以前是康熙皇帝第二十四子胤祕(mì)的私人花园。胤祕是康熙皇帝的小儿子,比他的侄子乾隆皇帝还小五岁。雍正皇帝对他的这个小弟弟特别关照,因此就把这小片地方赏赐给了他,让他在这里修建私家园林,当时叫作“淑春园”。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他这个比他还小的叔叔也非常不错,经常授予他军政要职,两人还经常一块儿游园,非常聊得来。胤祕50多岁去世后,这片园林被乾隆皇帝收回,并改名为“春熙院”,对其加以改造,使之上升为皇家园林,并融入了整个圆明园。

乾隆皇帝死后,春熙院被分配给了其他皇室成员。现在这里是北大圆明园校区和一个村庄。上述这两个园子就是“圆明三园”外多出来的两园,可见圆明园在以前的某些时段内比现在还要广阔。

最后,咱们再来说一说圆明园的结局。

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主力部队在现在的北京通州区被英法联军击溃,当时的咸丰皇帝非常惊慌,于是带着后妃和随从逃往了热河(动作:指向北方)。英法联军为了报复,闯入圆明园中,开始烧杀抢掠,掠夺了大量的珍宝玉器、书画典籍,带不走的则大肆破坏。最后英法强盗把圆明园付之一炬,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曾经辉煌而美丽的圆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不久,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即位的同治皇帝因为还小,国家也无力再兴土木,圆明园就被荒废了。后来,同治皇帝亲政,执意要重修圆明园,结果因为资金问题和群臣反对,刚修了不到一年就停工了。之后,光绪皇帝对于圆明园的重修也不成规模。再到后来,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再加上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圆明园遭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里面大片的土地被私人占据,成了农田和村庄。近几十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工作,逐渐腾退了圆明园区域中的居住区和单位用地,恢复了圆明园过去的地貌与水系。

如今我们站的这里,屋外尽是残垣断壁。有人曾提议我们今天国力强盛了,要重修圆明园。但我们宁愿留下这些废墟,这样可以时刻警醒我们,要居安思危、独立自强,切莫故步自封、贪图安逸。否则,等待着我们的只有历史的重演。

好了,关于圆明园的历史、概况和设计思路就先介绍到这里,因为时间的问题,今天的讲解难免挂一漏万。大家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还请大家到不同的景区和遗址去一探究竟,相信大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谢谢大家的聆听!

知识拓展

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

同治皇帝即位的第十二年(1873年),当时清朝缓和了与列强的矛盾,内部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运动也大多平息,国力有所恢复。当时内务府有官员劝皇帝重修圆明园,虽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同治皇帝还是想重修圆明园。

同年,同治皇帝发布上谕,提出想让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名太后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没有的话自己心里会不安。仅仅只是修建两位太后住的地方和自己生活办公的场所,其他以游玩为目的的地方一律不修。以此为基础,圆明园的重修工程开始了。

他刚下令的时候,有一些官员比如张之洞、吴大澂等上书反对,但是基本都被驳回了。所以群臣也不敢说什么,不过随着工程的推进,需要大笔资金,给各地摊派的钱越来越多,一个月后,很多大臣便出面反对重修圆明园。群臣的反对让同治帝很生气,为此他还革了不少人的职。但即便如此,当时的人也知道重修圆明园是一个耗费极大的工程,前期工程就需要上千万两白银,所以当时的群臣领袖恭亲王奕,也就是同治皇帝的叔叔,便集合了很多当朝重臣联名上书反对圆明园工程,说皇帝应该停止修建园林、不能贪图享乐、要远离小人、广开言路等等。对此,同治帝愤怒异常,甚至指着恭亲王问:“你是不是想当皇帝,这个位子让给你,你看怎么样?”并夺去了恭亲王世袭罔替亲王的荣誉,将其降格为郡王。

不过,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同治皇帝最终还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停修了圆明园。最后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化解僵局,对提出反对的大臣们进行安抚,并把世袭罔替亲王的荣誉还给了恭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