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万方安和东北入口处
大家好!欢迎来到“万方安和”景区。大家能看出我们面前的这个景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很明显,它的形状非常有特点,形状呈一个“卍”字。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符号第一反应会认为这是一个佛教符号。佛教中的“卍”字来源于古印度的“梵文”,读音大概是“室利瓦陀落刹囊”,有吉祥和谐的意思。南北朝时,这个字被翻译成“万”,高僧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认为这个字有“万德庄严”的意思,把它翻译成“德”。后来特别推崇佛教的武则天钦定这个字的汉语读音为“万”,认为这个字有吉祥万德所集的意思。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把这个字读作“万”。
好,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卍”字的由来,下面我们就来这平台上看一看吧(动作:引导听众进入“卍”字中央位置)!
位置:万方安和平台中央处
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平台其实当年并不只有平台,平台之上是有建筑的。咱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整个圆明园的西部这一片(动作:右手指向四周),基本都是雍正年间建成的,雍正皇帝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办公、生活。而咱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动作:手指周围和东南方向),就是雍正皇帝和后妃们的主要生活区,区域非常广阔。在这广阔区域的亭台楼阁中,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就是“万方安和”的这片“卍字房”建筑。
刚才我们说这个“卍”字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系,事实上佛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也很大。曾经在这里长时间居住的雍正皇帝,就是一个“资深”的佛教徒。他自己有一个别称叫作“圆明居士”,因为这片园林最初被康熙帝赐名为“圆明园”,所以雍正皇帝就有了“圆明居士”这个称号。圆明园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雍正皇帝做皇子的时候就潜心于学习佛教文化,二世章嘉活佛是当时他藏传佛教亲传的老师。据说,雍正帝继位,二世章嘉活佛还出了很大的力。清朝皇帝对佛教都特别重视,清朝诸皇帝(因为满蒙联合的需要)或多或少都有信仰藏传佛教的传统,其中雍正帝的佛学造诣是比较高的。据清宫资料显示,雍正帝做皇子时就经常穿藏传佛教僧侣的袈裟。另外,他在成为正宗的佛教“居士”后,还在章嘉活佛的引导下收过很多佛教的门徒,其中著名的就是他的四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号称“长春居士”,他当皇帝之后也建了一片园林,就是今天圆明园西部的“长春园”,可见佛教信仰与整片园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言归正传,当年修建圆明园的时候,雍正皇帝自己就是总设计师。他对佛教的痴迷也体现在了他的园林设计中,所以便有了“卍字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卍”字不仅佛教中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把这一字符看作吉祥的象征,它是道教中代表永生的符号,而雍正皇帝自己也对道教颇有研究,可见他把很多美好的寓意都寄托在这片景区之中。
这片景区的布局也非常有意思,除了“卍字房”的形状有祥瑞的意思外,周围的布局还有不少吉祥的寓意。大家请看,“卍字房”的北面和东南面(动作:指向北面和东南方)有两条长堤,而这两条长堤的形状都是一头大一头小,比如东南面的这条就是南大北小,北边这条是东大西小。而这两条长堤,恰似两根玉如意一样包围着整片景区,寓意了吉祥如意的景区主题。
可以说雍正皇帝把当时中国人的天下观、宗教观、道德观等都融入了整个圆明园的设计中。比如,咱们的东南侧(动作:手指东南方)是皇帝后妃的居住区“九州清晏”,它的名字体现了皇帝希望天下太平的愿望。而那片湖的四周分布了九片相对独立的土地,这九片土地象征的便是中国的别称“九州”(备注:可简要介绍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的历史),也可以说,雍正皇帝在圆明园中建造了一个微缩的天下,而整个圆明园就是他各种观念在现实层面的体现。
好,我们再说回这个“卍字房”。大家知道这片房屋的正房在哪里吗?
因为这片建筑不是在陆地上建的,并且形状比较怪,所以咱们很难判断这片建筑的正厅在哪里。有的人可能认为,正厅应该就是这片建筑的中央区域。但事实是,这片建筑的正厅在东南角那一片(动作:手指东南角)。那一片的临水南面中央位置曾经有一座小台阶,雍正皇帝坐的船只会在那个台阶停靠,因为登岸后便能进入正厅,而正厅屏风宝座后写着雍正御笔的“万方安和”四个字,所以这片景区也被称为“万方安和”。
咱们再来说一说“卍字房”是如何布局的。东西南北四面各有5间房,而中央的平台上各有3间房(动作:手指向四周),再加上我们站的这间房,这个平台上共有33间房,每间房子的面积都相等,都是4.48平方米(使用面积约18.7平方米)。这些房屋单一功能最大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最小则仅有6平方米。这片平台上的建筑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园林中功能最为强大的建筑之一。雍正皇帝可以在这里休息、避暑、看书、看戏、游乐等等。
从居住的功能上说,这里冬暖夏凉,冬天的时候北京常刮西北风,北面和西面的房子(动作:手指西面和北面)比较冷,而这两面的房屋恰恰可以挡住寒冷西北风,所以皇帝就在较为温暖的东南面(动作:手指东南)休息。这一片建筑直接建于水上,所以夏天的时候这里比地面的温度又低一些。把窗户打开,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雍正皇帝便经常在这里避暑。
从娱乐方面来说,这组建筑还有“看戏”的功能。那大家可能会问,这里的面积看着也不像能建剧院的样子啊?那么戏台和观众席都在什么地方呢?大家请移步到这里(动作:带领观众走向“卍字房”西北处)。
位置:“卍字房”西北处
大家目前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原来观众席的位置,那么戏台在哪里呢?显而易见就在对面(动作:手指南面)。对面就是以前的舞台位置,共有三间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间那间就是以前的戏台,而两侧的房屋则是演员做准备的后台和化妆间。演员在台上“出将入相”演绎传奇戏剧,而雍正皇帝则在与戏台一水之隔的这里(动作:手指“卍字房”西北处正中心位置),坐在屏风宝座上欣赏戏剧。不过他有时也会在东侧(动作:手指“卍字房”西北处的东侧)临窗的炕上看戏。
最后咱们再说一说这片建筑后来的情况,咸丰十年(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中,“卍字房”也没能幸免。后来到了同治皇帝时期,圆明园重建,本来是准备照原样重建“卍字房”和周围的建筑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只把这里的废墟清理完就停工了。之后,整片万方安和景区都被辟为稻田(动作:指向东西南三面)。不过,“卍字房”的遗迹还在。2004年,经过对圆明园遗址的全面整治工作,我们才得以见到今天修缮过的“卍字房”遗址。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知道,“卍字房”功能多样,它奇特的造型也蕴含了雍正皇帝的美好愿望。相比于故宫,这里的建筑并没有那么多繁复的礼制和等级,取而代之的是建筑与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自在与通达,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心中向往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绝佳写照。
知识拓展
雍正皇帝与传统宗教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他博学多才、精力旺盛,对于很多宗教和学术方面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儒学方面,其汉学修养极高,精通经史,对儒家思想有着很强的认同感,而儒家的理念也是他一直秉承的治国思想。
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是雍正皇帝的个人信仰,也是其个人修行的方式,他也有利用佛教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举动。雍正帝曾在圆明园中举行法会并亲自说法,召集各地高僧参加。他不但自号为“圆明居士”,还于王公大臣中广纳门徒、钦赐法号,如赐果亲王允礼“自得居士”、赐宝亲王弘历“长春居士”、赐大学士张廷玉“澄怀居士”等。
在道教方面,雍正帝对道教中的医药、方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四处访求道士术士,甚至在圆明园中也设有其炼制丹药的地方,但基本只限于其个人活动。
雍正皇帝生活的时期,中国“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雍正皇帝主张儒释道三家一体、三教同源,以此来弥合信仰的矛盾,加强其思想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