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海晏堂西侧栅栏外
大家好,欢迎来到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叫作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晏堂的“海晏”本义是大海平静,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希望天下太平的愿望。不过,单从名字上来看,我们很难将它与西洋建筑联系起来。然而,海晏堂却恰恰是最能代表西洋楼景区的建筑,它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园林景观。虽然与广为人知的大水法(动作:指向东面)相比,海晏堂的知名度没那么高,但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铜首”就曾坐落于此。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西洋楼景区的由来。平时提到圆明园,我们第一反应是那边大水法的残迹。但事实上,狭义的圆明园指的是整个圆明园范围里雍正皇帝修建的部分,也就是如今圆明园的中西部那里(动作:指向西方),圆明园的核心建筑群和功能区也在那里。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开始着手在这里修建自己的园林。因为他自己有一个佛教称号“长春居士”,所以他修建的这片园林被命名为“长春园”,位于今天圆明园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处的西洋楼景区,实际上是长春园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乾隆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清朝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国土空前辽阔,每年财政收入多的时候超过5000万两白银。在乾隆中前期,国家总体也算得上国泰民安。因为有强盛国力的支持,乾隆有了好大喜功的资本,他极为自信、张扬、喜好攀比,觉得西方有的我要有,西方没有的我也要有。所以,西洋楼景区的建设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西洋楼的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最开始建成的是西南方向(动作:指向西南方向)的“谐奇趣”,算是西洋楼的样板工程。竣工后,乾隆皇帝感觉不错,于是追加拨款加大对这片景区的建设。园区的主体建筑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海晏堂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是西洋楼,所以肯定无法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参与西洋楼景区设计建造的人里有许多西方传教士,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郎世宁,还有王致诚、蒋友仁……其中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负责水法的设计,郎世宁、王致诚等负责建筑设计。这些传教士虽然称不上最顶尖的建筑设计师,但也算得上是欧洲教会的精英分子,他们博览群书,美术、天文、数学、建筑等可谓无所不知。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传教士的画作以及他们设计的这些建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见这些传教士的知识之广博与技艺之超群。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洋楼的建筑可能完全是西式的,但如果把这些建筑放在西方,绝对算得上是满满“中国风”的建筑。圆明园西洋楼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建筑中糅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比如,海晏堂就不能算作一座纯粹的西式建筑,而是中西合璧的。海晏堂的屋顶采用中式宫殿的“庑殿顶”,屋子的脊用的是黄琉璃瓦,而屋顶面则用了孔雀绿的琉璃瓦。当年从这个方向上看海晏堂,给人一种华丽庄重的感觉,非常精致。
我们目前面对的就是海晏堂的正面,其正面朝西。这座洋楼上下各有十一间屋子,因此也被称为“水法十一间殿”。护栏下面的这片洼地就是海晏堂前方的巨型喷水池,中央那个像贝壳状的石雕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左右两边以前各排列有六个“八”字形基座(动作:依次指向基座遗址),我们目前只能看到南面的一个和北面的四个了,而这些基座上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二生铜首。十二生肖的铜首以分铸法、失蜡法和铆接工艺等多种技法制作。材质为精炼的合金铜,色彩深沉厚重,经历数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十二生肖都是人身兽首的造型,它们有报时的功能,每天按照十二时辰的顺序,分别从半夜子时鼠依次到亥时猪的嘴里喷出水柱。到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则一同喷水,场面非常的壮观。
最初设计喷泉的传教士们想在十二生肖的位置放上西方的裸体雕像,这个设计对于我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有伤风化,不成体统,自然为乾隆皇帝所不能接受。所以他们结合了中国元素,把方案调整成了十二生肖造型,并且为十二生肖穿上了传统的袍服。除了正面的喷泉,建筑的南北两侧还有小型喷泉,可谓喷泉环绕。
说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乾隆时期是没有抽水机的,那这些水都是怎么喷出来的呢(注:向观众提问并让其作答)?答案就在海晏堂后面的那个大“墩子”上。墩子上那个庞然大物看着既不像建筑,又不像土山,实际上它就是为附近喷泉供水的“蓄水楼”。想让这些喷泉喷出水,就需要把水送到高处,利用落差的压力让水喷出来。

蓄水池残迹
当时海晏堂的后面有一座巨大的水力齿轮机械装置,通过人力攀登,将周围水池中的水源源不断地送上蓄水楼。不过这一装置只使用了3年,加之年久失修,乾隆皇帝就下令停用了,并改用传统的人力提水。这想想都很费劲。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西洋楼也一同被掠夺焚毁,其中的十二生肖铜首随之流散海外。十二生肖铜首的下落一直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成龙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十二生肖》,其中就讲述了夺宝团队是如何想方设法找到失散的十二生肖铜首的。电影末尾,成龙饰演的JC空降火山口,以生命为代价抢下即将被销毁的龙首,这个镜头至今看着都非常震撼。不过,圆明园铜首的命运并没有电影中演得那么惊险、刺激。铜首在海外流失了一百多年,其中一些兽首的回归过程历经了坎坷。比如,十二生肖中的猪首。20世纪80年代,猪首曾在伦敦和纽约被拍卖过,当时由一位美国收藏家购走。2003年,保利集团历经三年时间,从上百条线索中终于寻到了猪首的踪迹。可当他们找到这位美国收藏家时,对方却不愿意转让猪首,保利集团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反复劝说,这位美国收藏家才决定转让。最终在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赌王何鸿燊(shēn)的鼎力相助下,圆明园猪首铜像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牛、虎、猴和猪4件铜首已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并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和兔首则保存于国家博物馆。2007年,何鸿燊斥资6910万元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将其捐赠给国家。2019年末,这尊马首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这件文物如今就收藏于圆明园,大家有兴趣的话,一会儿可以前去观赏。最后再说说大家比较关心的龙首,2018年末疑似龙首的文物在法国拍卖,有报道说,此拍品最后以240万欧元成交,但目前专家也不能完全确定其真伪。
目前,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只剩蛇首、鸡首、狗首、羊首杳无音信。但我们的爱国人士仍然没有停止寻找的脚步。
有的人认为,虽然这些铜首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但说到底也只是喷水龙头而已,根本不值这些钱。不可否认的是,从艺术价值本身来说,这些铜首或许没那么值钱,在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中,也称不上价值最高的那一类,但相对于这些铜首的艺术价值,其文物价值则非常厚重,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侵略者的罪恶,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感情,是多少金钱也无法衡量的。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曾经的屈辱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清王朝承平日久、倨傲自大,本想借建造这些豪华建筑炫耀国力,最终却被强盗劫掠瓜分,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警钟。如今,我们在和平和富足的生活中,必须要吸取教训、居安思危,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好的,海晏堂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前方的大水法以及圆明园的一些景点也有其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期待大家的倾听。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参与西洋楼景区设计的传教士
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者中,有许多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后,结识了许多达官显贵,甚至受到皇家的厚待,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历史。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就是其中的代表。
郎世宁,168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1707年加入热那亚的耶稣会并学习绘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达北京,并为康熙皇帝作画。后为雍正帝和乾隆帝作画,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传世名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郎世宁参与了西洋楼景区大量的设计和绘画工作,将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融为一体,并亲手设计了十二生肖铜首像,为西洋楼景区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心力。1766年,郎世宁逝世于北京,乾隆帝下旨表彰其功,追赠侍郎衔,特批300两白银为其安葬。
蒋友仁,1715年生于法国欧坦,1737年毕业于巴黎圣叙尔皮斯神学院,后又在南锡初修院学习数学、天文及物理学。乾隆九年(1744年)来到中国,第二年以数学家的名义来到北京,在宫廷任职。后经郎世宁的推荐负责西洋楼水法的设计工作。蒋友仁算得上传教士中的科学家,经常为皇帝解答科学问题,并绘制了《坤舆全图》,编纂了《地球图说》,为中国人带来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介绍了开普勒三定律等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王致诚,法国耶稣会传教士。1738年受法王路易十四之命来华,在宫廷中担任画家,为皇帝绘制了风景、人物、花鸟等大量的绘画。他也是《乾隆皇帝得胜图》大型系列版画的主要创作者,并为西洋楼大水法设计装饰绘画。王致诚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逝于北京,乾隆皇帝特批从国库中拨出200两白银为其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