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谐趣园宫门口

大家好!欢迎来到颐和园的“园中园”——谐趣园。

我们来颐和园之前,也许都知道或听说过颐和园的佛香阁、十七孔桥,如果攻略再做得细一点,应该还知道苏州街和长廊,但要提起现在咱们所在的“谐趣园”,恐怕很多人就不熟悉了。其实这很正常。从位置上说,它处于颐和园东北的一个角落,远离昆明湖、万寿山这些核心区域。从布局上看,它处于万寿山下,视觉上并不突出。因此,它的知名度相对也没那么高。

不过,谐趣园的不显眼恰恰就是它的特点,因为这里是颐和园中的一座“园中之园”。所谓园中园,就是在大的园林中再修建一座小的园林。小的园林自成一体,藏在不显眼的地方,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因此,这座园林在整个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的环境中相对独立,并不怎么融进景区的整体构图。所以,它处于不显眼的位置也就非常正常了。

谐趣园(拍摄:陈阳)

当年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小园林呢?故事是这样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给他的母亲庆祝六十大寿,也为了疏浚昆明湖,准备修建一片园林,也就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以此作为给母亲六十岁生日的贺礼。当时恰逢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在南巡到无锡的时候,他游赏了无锡著名的寄畅园。寄畅园位于无锡惠山下,是一座明代的私人花园,是由当地著名的秦氏家族修建的。秦氏家族的先祖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秦观,是江南著名的书香门第。秦氏家族修建的寄畅园非常优美,古朴清幽,具有韵味,形成了以池水为中心、山泉流入池水、水上桥景别致、假山相映成趣、屋舍点缀其中的别样景观。乾隆皇帝来到寄畅园后,被园林的景致深深吸引,便有了把寄畅园“搬到”北京来的想法。因此,他让画工把寄畅园的布局、建筑和景色描摹下来。回到北京后,他以寄畅园为蓝本,在为母亲修建的清漪园的东北角选择了一片区域,建起这座小园林,历经三年最终完工。

乾隆皇帝对寄畅园极为喜爱,曾表示在江南的名胜中,就属寄畅园最为奇古,并且非常喜欢它的清幽。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的巡视中,曾经七次来到寄畅园,可见他对寄畅园的喜爱程度。那他是如何仿建寄畅园的呢?请随我到谐趣园里面看一看吧(动作:将听众引至谐趣园知鱼桥牌坊处)!

位置:知鱼桥牌坊

我们知道,这座园林现在叫作谐趣园,但是在修建之初,这座园中园却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寄畅园位于无锡的惠山下,所以乾隆皇帝最初将这座小园林命名为“惠山园”。

这座惠山园与寄畅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整体地形方面,西边的万寿山(动作:指向万寿山)就象征了无锡的惠山。寄畅园有一座知鱼桥,我们站的这个地方也有一座知鱼桥,它借助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典故,为这座园林增添了几分哲学思考的趣味。此外,它们二者都有流水的灵动。寄畅园有“悬淙涧”的泉水,惠山园则有后面“清琴峡”的泉水(动作:指向北方),山泉活水不断地流入庭院中央的池中,为整个庭院增添了活力。而这里随处可见的假山和寄畅园里的一样,都凸显了庭院的层次性。以上种种,都从不同方面模仿了江南的园林,将江南园林以及南方的造园文化带到了当时的惠山园中。其实,不仅这里模仿了寄畅园,圆明园里曾经有一个“廓然大公”的景区也模仿了寄畅园的景色。而京西北的整片皇家园林中,模仿江南园林的痕迹也是随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江南园林文化对于皇家园林的重要影响。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南方的园林,并把无锡寄畅园“搬”到了这里,但他对南方园林并不是单纯的“照抄”。我们可以注意到,惠山园的建筑主要是以红墙为主的北方官式建筑,而不是白墙灰瓦翘角楼的江南建筑。但是这样的“混搭”并没有不协调的感觉,反而让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一大佳作。

知鱼桥(拍摄:陈阳)

除了这座园中园外,整座颐和园都受到南方建筑和美景的影响,比如偌大的昆明湖在某种程度上便效仿了西湖。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在风格和意境上进行模仿,在设计和细节上进行融合,从而造就了我国这片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塑造了它与众不同、博采众长的风格与气度。

其实南方文化对北京的影响不止体现在皇家园林的风格上,北京的其他民俗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南方的影响。

在吃的方面,比如北京最有名的美食特产“北京烤鸭”就起源于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经过慢慢演变才形成今天北京的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的。再比如,北京的名吃糖火烧、糖耳朵、咸酥薄脆等都起源于南方。甚至北京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如稻香村、全素斋等,都是直接从江南地区“搬”来的。另外,很多老北京人习惯吃米,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北京历史上得益于大运河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江南大米运到北方的结果。

除了吃,北京的很多传统技艺也来源于南方,比如著名的景泰蓝、玉雕、雕漆、京绣等,无不是当年朝廷让南方工匠来京做工,将这些南方技艺带来的结果。这些工艺品也曾摆放在这些皇家园林的每一栋房屋中。除此之外,我们的国粹——京剧,也是乾隆时期南方的徽班来京演出,扎根北京逐步形成的,非常喜爱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就是一位京剧“发烧友”。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南方文化对于这座城市深远的影响。其实不仅是南方文化,草原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也都参与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塑造,而这样一种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气度与胸襟,也是北京精神的生动写照。

好,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这座园中园的历史。惠山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时候进行了重修。嘉庆皇帝觉得这里“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就是说这里能感受静谧恬淡的乐趣,能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的感觉,于是便将这里改名为“谐趣园”。现在很显眼的这座“涵远堂”(动作:指向景区中央的涵远堂)就是那时候修建的。重修工程将整个惠山园拆分成了谐趣园和北边的霁清轩(动作:指向北方)。这样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惠山园清幽、自然和浑然天成的意境。我们如今看到的建筑主体,大多是这次重修的成果。咸丰十年(1860年),穷凶极恶的英法联军闯进了三山五园,在火烧圆明园之外,对清漪园(颐和园)也进行了劫掠,并将其付之一炬,曾经美丽的谐趣园只剩残垣断壁。光绪年间,为了给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大寿,谐趣园得到了重修,基本重现了嘉庆时期的样貌。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又一次洗劫了谐趣园,一些建筑也被破坏。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整个颐和园遭受进一步破坏。直到北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后,谐趣园才真正得到了妥善的修缮和保护。

谐趣园(拍摄:陈阳)

而今我们站在这里,除了要感慨谐趣园的劫后余生,也不能忘记这里曾经遭受的苦难与屈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铭记的历史。

好,今天我们了解了颐和园中谐趣园的基本信息和南北文化的交融。短短的讲解只能让大家了解谐趣园的轮廓,谐趣园的其他景致与趣味,还要大家等会儿慢慢探寻。其实,除了这里外,颐和园的很多地方比如佛香阁、长廊、苏州街、耕织图等都体现了园林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南北融合。不过,除了这一点外,它们还有其他复杂的文化内涵。大家在游览这些地方的时候也能听到详细讲解。

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乾隆皇帝南巡

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六次南巡。其实在乾隆皇帝之前,他的爷爷康熙皇帝也曾经六次南巡,不过从规模、花费和时间上来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才是清代皇帝南巡的最高峰。

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经济、稳定物资调运、考察南方吏治、稳定南方人心、视察大型工程、减免南方捐税钱粮等,主要是为了了解沿途的实际情况,维护其封建统治。其中也有很多的赏游活动,目的是“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以此彰显对于自己统治的“自信”,并且还有带着太后(母亲在世时的前四次南巡)游览名胜来体现自己孝心的目的。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带领两三千人,历时一百多天,并且很有排场,因此花费巨大,沿途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了财富和民力的巨大浪费。乾隆皇帝曾经反省自己“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