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香炉峰重阳阁下
大家好!欢迎登上香山公园的最高点,俗称“鬼见愁”的“香炉峰”。爬上山,大家都非常的辛苦,但能站在这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刚才付出的辛苦值了。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香炉峰,并带着大家一同欣赏这京西北的美景!
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里为何叫“香炉峰”(备注:请游客自由回答)?
这片山顶上以前有两块像香炉一样的巨石,尤其在早上的时候,巨石上经常会出现一片片的烟云,雾气氤氲,好像香烟缭绕一般,所以这个山顶就叫作“香炉峰”了。
那这两块大石头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是这样的:几百年前有个皇帝要在西山这里修建一座巨大的寺庙,因此召集了很多的工匠。其中有一位姓马的工匠,他虽然技艺高超,可他是被胁迫来的。来当差后,他非常想念自己家里的老母亲,每天都到这个山顶上望向远处的家乡。有一天,他带着一炷香来到山顶,想为母亲烧香祈福,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能插香的地方。天黑的时候,他靠在一块大石头上就睡着了。在睡梦中,他见到一个香炉飞到了他的眼前。他高兴坏了,马上插上香,跪下就磕头。结果猛地一使劲儿,头撞在了石头上,把他撞醒了。结果,他真的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只金色的香炉,惊喜之余,他马上捧起香炉插上香,给自己的母亲祈福。没过一会儿,天亮了,当他小心地收起香炉正要下山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他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发现一只狼在追着他同乡的一名工匠。他不顾一切上前抓住了狼的尾巴,用尽全身的力量往后拖,他的同乡因此得救,而他却被狼咬得奄奄一息。在死前,他托付工友们别忘了帮他照顾他的老娘。后来,为了报答这位姓马的木匠的救命之恩,他的同乡和工友们一起将山顶上的两块大岩石凿成了香炉的形状。后来,这个山顶就被叫作“香炉峰”了。
当然了,这只是传说,很多地方的起源都会有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不少都是夸张和附会的。不过,我们现在所在的香山和远处的那一片片名胜古迹,它们的建成和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历史,它们走过的路充满了坎坷。其中的过程和原委,请容我为大家细细道来。
香炉峰是香山的最高点,海拔557米。大家来到这儿,除了刚爬上来需要稍作休息之外,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赏景了。我们站在这里向东望去,整个京西北的景色一览无遗。较近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香山公园里的两个院落,分别是昭庙和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由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很有中国古典建筑的气息,和香山的环境浑然一体。昭庙是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而建的,距今差不多240年的历史了。不过,和整个香山或是整个京西北的三山五园比较,香山饭店的历史自不必说,昭庙这2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其中绝对的晚辈了。
咱们山下整个京西北的区域,因为自然环境好,所以很早就被人看上,并修建了园林、行宫。那这里的自然环境究竟有多好呢?咱们先看一看水,园林不能在光秃秃的草地或是山地上修建,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咱们现在往东边看,能看到前方那里(动作:引导游客看向昆明湖)有几个巨大的湖泊,上面还有几个小岛,那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而海淀区的“海淀”就是水塘遍布的意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篇文章写的就是海淀这里的池塘。咱们再来看前方一座建有塔的山,叫作“玉泉山”。这座山及其周围曾经遍布泉眼,其中最大的那个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被称为“玉泉趵突”。而周围的如樱桃沟的泉水和万泉河等又给了这片地区充足的水源供给,所以,这里曾经是一片鱼米之乡,水资源非常丰富。
咱们再来看一看地形,京西北这里处于平原和山地的交汇地带,可谓“前有照,后有靠”,是古代建立城市的绝佳区域。这里山水相接,在下方的平原地区建园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起伏,重峦叠翠;在山中建园林,又能借助山势使园林具有立体感,站在高处也能眺望远方的美景,视野极好。因此,这种物华天宝的地方,可谓建造园林的绝佳之处。
因此,从1000多年前的辽代以来,就已经有帝王选中这里修建行宫了,地点就在玉泉山那里。后来,北京成为首都,京西北这里的环境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皇室和私人都争先来这里修建园林。不过,真正在这里修建巨型皇家园林,真正形成我们熟知的三山五园,还是在清朝时期。说到三山五园,那么三山指的是哪三山呢?现在三山就在咱们的视野中,大家能猜一猜吗(注:向游客提问并给出充足的回答时间)?
刚才有不少游客都猜出来了,分别是那边有座塔的“玉泉山”、昆明湖北边的那座“万寿山”以及咱们脚下踩着的这座“香山”。
那五园又指的是哪五园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玉泉山上、东边远处的清华北大那里,以及我们所处的香山,清朝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园林了,其中规模有大有小。最开始的顺治时期,顺治皇帝就已经把玉泉山里的建筑当作行宫了。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特别钟爱京西北的山水,于是便扩建了玉泉山那里的行宫,并赐名“静明园”。另外,他还在现在北京大学的西面修建了“畅春园”,因为比玉泉山的静明园的扩建还早两年,所以畅春园是三山五园中的第一园,由此开启了后续轰轰烈烈的建造园林的皇家工程。凭借着京西北充足的水源,畅春园中的水面占比很大,从康熙皇帝30多岁到60多岁去世,30多年中有3800多天(将近1/3的时间)都在畅春园居住,最后也死在了那里。

香炉峰远眺(拍摄:郅立成)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曾经把畅春园北边的一片水面宽广的地方(动作:指向颐和园的东北方向)赐给了他的儿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胤禛在后来成了著名的雍正皇帝,而圆明园也成了皇帝的“御园”。因此,雍正皇帝对圆明园也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建,模仿江南的私人园林或者山水风光建造了大量的景区,使圆明园拥有了令人如痴如醉的景色。他甚至“移天缩地”,把九州、蓬莱等整个中国的地理都“模拟”“微缩”到了园林中,又使圆明园充满了政治象征意义,形成了今天圆明园的主框架。
从雍正开始,清朝的皇帝们就很少在紫禁城居住、办公了,而是都到西北部的皇家园林办公、生活,在138年的时间里,圆明园成了国家事实上的统治中心。不过这还不算完,之后的乾隆时期才是京西北园林建设的最高峰。首先,乾隆皇帝扩建了圆明园,在父亲修建的圆明园的东面修建了他自己的长春园,我们特别熟悉的圆明园西洋建筑比如“大水法”“十二兽首喷泉”就在长春园的北端。
另外,他还扩建了香山这里的行宫,并修复、扩建或改建了很多古迹,比如重修了香山寺、碧云寺,并建造了下面那座昭庙。此外,他还扩建并修缮了玉泉山静明园,玉泉山上那座玉峰塔以及山后面那座小白塔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不过这段时间修建的面积最大的园林,还要数前面那片包含“昆明湖”“万寿山”的“清漪园”。乾隆十四年(1749年),因为整个京西北的发展,农业用水量迅速增加,而当时的水源地瓮山泊,也就是现在的昆明湖已经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另外,瓮山泊太浅,蓄水量太少,丰水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乾隆皇帝便开始了瓮山泊的扩建工程。他命人将瓮山泊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展,并往下深挖,增加湖泊深度,挖出来的淤泥堆在湖北面的瓮山上。完工后,瓮山泊的面积和深度都增加了一倍,蓄水量大大增加,成了京西北名副其实的水利枢纽。面对这湖面的美景,再加上乾隆皇帝的母亲六十大寿即将来临,乾隆皇帝便以新修的瓮山泊为中心,修建了清漪园,将瓮山泊改名昆明湖,而北边的瓮山则改名“万寿山”,并把整个西湖的景色都搬了过来。而今我们看到的十七孔桥、佛香阁的基座(当时的佛香阁与现今的佛香阁造型不一样)以及山后的四大部洲等建筑都是乾隆时期修建的,而这些,乾隆皇帝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母亲,体现了他的孝心。
对于这五座园林,乾隆皇帝还有自己的功能划分。他说,畅春园是给太后住的,圆明园是他平常居住、办公的场所,清漪园和静明园(从圆明园)坐船就可以去,那边是他在工作之余休息散心的地方。而香山静宜园因为距离较远,所以这里除了赏游外,也是他理政的场所,比如香山正门里面有一个勤政殿,那就是乾隆皇帝驻跸香山时理政的地方。而相比之下,现在的玉泉山和颐和园(清漪园),乾隆皇帝一般都不会多待,比如颐和园,他一般都是上午去,中午就走了。后来的几个皇帝也基本遵循了这样的方式,只是最开始修的畅春园因为建造时间久远,又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所以在乾隆之后就破败了。道光皇帝时期,只能把太后接到他父亲嘉庆皇帝修建的现在圆明园南部的绮春园那里住了。因此,现在的三山五园中,只有最早的畅春园没留下什么遗迹,而现在那片地方大多也被现代化建筑占据。
最后,咱们再说说三山五园的结局。嘉庆之后,因为国力衰落等原因,三山五园逐步走向了衰败。咸丰十年(1860年),残暴的英法联军在通州击败了清军主力,闯入了三山五园,并对其劫掠、焚毁,使三山五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之后的同治皇帝想重修圆明园,但是最终因为财政问题和大臣的反对,没修多长时间就停工了。到了光绪时期,光绪皇帝为了给慈禧太后一个退休养老的地方,便动用大笔资金,在乾隆皇帝清漪园的基础上修建了颐和园,而今我们看到的佛香阁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结果没过多长时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陷入了任列强宰割的困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三山五园再度因为社会动乱的原因遭到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三山五园地区才得到系统的保护,恢复了一定的山水景观,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香炉峰的传说并借助这美丽的风景,介绍了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我们只能远眺三山五园,如果大家想细细品味这三山五园的风光和内涵,可以到圆明园、颐和园和香山走一走。在香山公园中,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美景与古建筑值得大家留意,其中有一些地方会有其他讲解员讲解,大家可以听一听。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康雍乾盛世
清代的园林建设集中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而这一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被称为“康雍乾盛世”。这一时期,清朝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达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同时,朝廷铲除了准格尔等割据势力,西藏获得了稳定,新疆正式被纳入清帝国版图。这一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得到了需求上的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皇权的认同感较高,满蒙关系稳定。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商业繁荣,财政收入逐步提高。尤其是康熙皇帝“盛世添丁,永不加赋”和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逐步取消了人头税,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但在盛世的表面下,人民的相对贫困、人地矛盾逐渐尖锐、统治集团日趋腐败等问题都在逐步涌现。而盛世时期积累的矛盾,经过长期积压最终爆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爆发了山东王伦起义,标志着盛世出现了裂痕。在乾隆晚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再加上经济逐渐拮据、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等问题,清朝开始逐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