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见心斋堂院门口(南门)

大家好!我们有的朋友刚从北门进来,有的刚从山上下来。从北门进来的朋友,欢迎您来到香山中的第一个庭院景点;而刚从山上下来的朋友,您刚才肯定看到了好几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在,您可以换换口味。大家即将看到的是香山中的唯一一座江南水乡式园林。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走进这座叫作“见心斋”的小院去感受它别具一格的景色吧!

见心斋入口(拍摄:李彦博)

位置:见心斋正堂门口或来芬阁邻水处

见心斋池塘与知鱼亭(拍摄:李彦博)

大家请看这个水池。香山里有水池的地方并不多,这里便是其中之一。以前这里的水都是上面的山泉注入的,所以非常清澈,据说能当镜子使,从得月轩上往下看,人影非常清楚。而水也给了这里不一样的灵动,给见心斋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说到香山,大家可能都知道香山红叶的美景、鬼见愁的险峻,或是香山寺、昭庙的宏伟。一般不会把这样一个别致的小院和香山联系起来。这个小院的别致之处在于,第一,它的历史比较长,比香山中绝大部分建筑都要“年长”;第二,它不同于香山其他建筑群的风格。

我们知道,香山公园的前身是乾隆时期修造的静宜园,是一座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还有北海,都以占地面积广、规模大而著称。香山作为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当然也不小,所以里面分布着香山寺、昭庙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很正常的。在这些巨大的建筑群中,这一方小小的见心斋好像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样的“格格不入”恰恰是见心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整个见心斋占地面积不大,只有5500平方米,而我们面前的这片水池的面积就占了650平方米,再除去假山、林木的面积,整个建筑面积只有不到1200平方米。这样的面积放在空间狭窄的故宫里算是正常,但要放在空间广阔的皇家园林里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那么为何这个见心斋会出现在这里呢?

见心斋原名“正凝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距今差不多500年,嘉靖皇帝曾在这里赏游并召见大臣。虽然皇帝会来这里,但当时这里还不全是皇家园林。在后来的几百年,这里得到数次修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在距今大约200年的清朝嘉庆年间重修而成的。

它为什么叫“见心斋”呢?有一种说法是皇帝在这里看着水流潺潺、自然万物循环往复,颇有感触,仿佛看到了上天的根本规律,也就是“天心”,所以这里的名字最终被确定为“见心斋”。清朝嘉庆之后,见心斋的名字和格局就再没有过任何变动。

虽然在香山的建筑群中,见心斋有500年历史,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但是它的设计风格却非常富有个性和动感,在明清时期的北方属于妥妥的“时尚建筑”。

首先,相比于北方众多传统的宅院,见心斋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平面布局。一般说来,不论大如紫禁城的宫殿建筑群,还是小到四合院的民间宅院,它们的形状基本都是方形的。可这见心斋,沿着湖水一圈的外墙和回廊竟是圆形的(动作:指向回廊),这和咱们中国讲究的方方正正的建筑样式可谓大相径庭。

另外,就是这里的装修风格。亭子、楼阁、水榭、回廊镶嵌在整个院落中,而这静谧的池水、层次丰富的假山、茂密的竹林,又让这里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意味,称得上是这片皇家园林中的小小天地。还有,作为皇家园林,它的建筑规制应该较高,至少大多数香山的建筑是这样的。毕竟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是很强的。但是我们看见心斋的这片建筑群,其建筑的样式虽然还有些北方官家的模样,但总体上看不出等级森严的严肃性。加之形式上也打破了院落必须方方正正的形制,显得非常自由,让人看着有一种天然的放松和亲近感。这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对于整日工作缠身、精神状态常年处于紧张状态的皇帝来说,是难得的放松场所。闲暇之余能在此自由地看看书、发发呆、品品茶,想来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修身养性、品味生活的好地方。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里,他曾在此读书和赐宴群臣。他甚至在见心斋的每一个建筑里都留下了诗作,一会儿大家可以在展板上看到。

刚才我们所在的地方是见心斋的第一层,作为园林,哪怕它再小,也是有层次性的。下面,我们就到第二层来看看(动作:将听众引导至正凝堂或畅风楼门口)。

位置:正凝堂或畅风楼门口

如果说最下面那一层是皇帝观鱼、赏景的地方,那么见心斋的第二层则是皇帝读书、修身的地方。比如,正凝堂南边的养源书屋和西南面的云岩书屋都是皇帝看书的地方。不过他们能在这儿看书的时间并不多,比如乾隆皇帝就感慨自己在心智道德上还需要修养,而看着这里这么多的书,自己却只能偶尔翻翻,感觉很遗憾。畅风楼这里生长有许多松树,乾隆皇帝也经常吟咏这些树,从松树上他经常能联想到很多哲学问题,不得不说他的联想还是挺丰富的。

咱们所在的见心斋是一层一层逐级而上的,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

在此,我们再说一说见心斋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它与自然山势的融合。我们知道,我国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这是由我国处于北半球,太阳相对靠南、冬季北方会刮寒冷季风决定的,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和避寒。所以,我国自古以来也把坐北朝南当作建筑的应有样式。不过,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香山中大部分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这显然与传统不合。那这是如何造成的呢?

见心斋(拍摄:李彦博)

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强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见心斋所处的香山是西高东低,见心斋就建在山坡上。因此,见心斋就因地制宜,选择了坐西朝东的建筑模式,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水流从山上缓缓流出,汇聚到了见心斋最低处的池水中,使见心斋总有清澈的“活水”。而见心斋从下到上、从东到西地势缓缓抬升,其建筑的功能和层次也逐渐丰富起来,使整个院落富有动感。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好,下面,我们去见心斋的最高处瞧一瞧(动作:将听众引至重檐亭中)。

位置:重檐亭中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在见心斋的最高处,从这里可以俯瞰见心斋园中的景色。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整个见心斋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院落。我们知道,香山本身就是一个皇家园林,而见心斋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园林。就像鸵鸟蛋壳里加了个鸡蛋,楼房里搭了个帐篷,这种小园林叫作“园中园”。

园中园的历史很悠久。有学者认为,园中园这样的园林结构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朝,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每灭一国,就在都城以东的地方仿制一处宫殿,如此便形成了一片风格多样的皇家宫殿群。而每一处宫殿院落,就是这片宫殿群中的园中园。

但是,园中园在我国定型的时间比较晚,园中园建筑的最高峰要数清朝中期。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把整个无锡的寄畅园“搬”了过来,是较大的园中园的代表,而较小的园中园,就以咱们所在的见心斋为代表。园中园,除了能让人有“躲进小‘园’成一统”的静谧与安心,也能给整个园林增添不少色彩与乐趣。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见心斋的结局。作为三山五园的一部分,虽然整个香山都经历了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破坏,但由于见心斋的位置比较隐蔽,离主要的上山通道比较远,所以遭受的破坏并不大。我们而今看到的,基本就是清朝嘉庆时期留下的建筑,虽然也几经修缮,但基本保留了其原本样貌。它和香山大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才重建的建筑相比,也是殊为难得的。大家在闲暇之余徜徉其中,看着这别致的景观,相信也能和当年的乾隆皇帝一样,感受自然、心随意动、品味生活、自在其中。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见心斋的信息和其中所蕴含的园林文化。在香山公园中,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等待大家去了解,其中有一些地方也会有讲解员讲解,大家可以去听一听。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乾隆皇帝吟咏见心斋的诗作

云岩书屋

乾隆三十四年

书屋倚云岩,超超迥不凡。

带前溪潋滟,峙背岭崭岩。

拓院苍松留,安阶怪石劖(chán)。

缥缃随处有,稽古一开函。

说明:本诗的前六句说了见心斋云岩书屋背靠山岩、小溪流过、紧挨松树、怪石环绕的整体环境。最后两句说在其中的云岩书屋中到处都有书籍,翻开其中的书便能领略古人的智慧。

养源书屋

乾隆三十九年

书屋琳池上,因之号养源。

盈科学以喻,絮矩政堪论。

都是怀惭处,宁其悦目存。

芸编原满架,只惜偶披翻。

说明:前两句说了因为书屋建在水上所以叫“养源书屋”。第三、四句说做学问要打下基础、君子要审己度人。后四句说自己对此都很惭愧,要多加学习,可惜满屋的书,自己也只是偶尔翻阅,表达了他好学而不得的惭愧之情。

融神精舍咏松

乾隆四十年

精舍就松筑,常披太古风。

耳根清谡谡,眼界满童童。

寿阅百千岁,宾延十八公。

心凝形释处,与尔正相融。

说明:本诗说了融神精舍靠着松树而建,很有古韵。风吹松树,眼前生机盎然,很是可爱。而这样的环境,很适合自己修身养性、思考人生

题见心斋

乾隆四十八年

道学家者言,心在腔子里。

既在腔子里,目见无其理。

复见天地心,圣言岂不是。

天地人三才,中和宁殊视。

倪管本圆通,物我非彼此。

偶于见心斋,略悟一贯旨。

说明:本诗文字较为浅显,说了乾隆皇帝关于古代哲学的一点思考。道家(以“二程”为代表)认为人要踏实,天地人是一体的,自己在见心斋,对这一道理有所领悟。

就松舍口号

乾隆四十八年

昨咏寺斋称就松,兹来山舍就松逢。

淮南设或嫌其老,十八公能变少容。

注:近题岫云寺,倚松齐有山斋,每以就松为之句,盖因先有松而后成室,得借其凌霄之势也,兹山舍即向以就松名者。

说明:这是乾隆皇帝随意吟咏的一首小诗。说昨天在寺庙里就说了松树,今天来到见心斋又看到了这里的松树。之后用了汉代淮南王求仙的典故,说八位仙人看到淮南王嫌他们老,所以马上变成了八个小孩的故事,“十八公”在这里指的就是“松”。

就松舍

乾隆五十年

构舍常依老松下,盘虬谡籁古为稽。

孟言事半得功倍,庄论惟均则物齐。

说明:本诗说了见心斋就松舍是在外形遒劲的古松旁而建,并探讨了孟子和庄子的方法论等哲学问题。

畅风楼口号

乾隆五十三年

遣怀拾级一登楼,楼额檐端睇举头。

畅我王风姑且置,谓风望雨尔权收。

说明:这是乾隆皇帝的一首较随意的小诗,说自己为了放松心情登上畅风楼,在畅风楼上看着眼前的天空,希望自己作为皇帝的作为能比较到位,天下在上天的保佑下风调雨顺。

来芬阁

乾隆五十六年

池阁俯澄泓,植以水卉芬。

而我于夏日,山庄每驻巡。

来此非花期,其芬那得闻?

濂溪表君子,无时无其文。

说明:前两句描写了来芬阁临水而建,植物也受水滋养的现状。第三、四句说自己在夏天会经常来这里。后四句用了借喻的手法,说来到见心斋并非花期,所以闻不到花香,而君子却要时刻保有高尚的情操,这种内在之美不像鲜花那样短暂,它是长久的。

题正凝堂

乾隆五十八年

向来绎《周易》,前岁阐《中庸》。

契理有必合,逢源无不从。

治人先修己,去怠要思恭。

乘暇偶游至,失言戒动容。

说明:本诗前四句乾隆皇帝回顾了其近两年读的《周易》和《中庸》,认为其中的道理涵盖面极广,是人世间道理的凝练。后四句说明了修身养性的必要,并表示要在脾气和修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