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绣漪桥南的平桥上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可以算得上颐和园的最南端了。这里和颐和园万寿山、南湖岛这样的主景区相距较远。虽然这个位置处于整个颐和园的边缘地带,但是这里却有一座造型独特、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石桥,并且这座石桥的年纪在颐和园的建筑中绝对算得上“寿星”级别了。那这座桥叫什么,为什么修成这样,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绣漪桥(拍摄:李彦博)
咱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作“绣漪(Yī)桥”,最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就建成了。颐和园以前叫清漪园,整个清漪园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耗费了白银480多万两(当时一年财政收入约5000万两)。为了建这个园子,乾隆皇帝背了一个说话不算话的“罪名”。
乾隆九年(1744年),也就是乾隆皇帝34岁的时候,他突然有一次“良心发现”,指出建造皇家园林这种工程实在是太花钱了,太浪费民力了!他说的大意是:“我有我爸修造的这个圆明园就可以了,所以,以后我、包括我的子孙们,就不要再让老百姓吃苦受累修建皇家园林了!这可都是因为我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理念才这么做的啊!”但只过了六年,他就自己“打脸”了。
他“打脸”是有原因的,当时乾隆皇帝的母亲马上就要办六十岁寿辰了,为了给母亲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乾隆皇帝决定仿照杭州的西湖,修建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而作为一份生日礼物,就需要一个惊喜,其中这个“绣漪桥”就具备了独特的意义。那么它独特在哪儿呢?咱们一会儿会揭晓答案。
在细讲这个绣漪桥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桥梁的小历史。
为了交流和交通,古人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类最开始搭建的只是简单的独木桥和石墩子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有跨越大江大河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简单的“梁桥”和“浮桥”。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桥梁的建筑材料从木料过渡到了石料。砖石等材料的大规模运用,使桥的稳定性和跨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拱桥的样式也越来越多。
拱形是一个很神奇的形状,它的形状类似于椭圆、球面或是抛物线,拱形在受挤压的时候,能将压力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也就是将压力分散开。因此,拱形就比直杠承受力更强,我们日常看到的蛋壳、瓜皮甚至骨骼横截面的弧形,其实都反映了这个原理。所以,聪明的人类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了建筑上。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拱形建筑是东周末年的洛阳韩君墓,它的墓门就呈拱形。除了墓穴的设计采用了拱形之外,因为其承受力较强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建筑都采用拱形的设计样式,其中就包括桥。
我国最早的拱桥形象是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砖上发现的。画上的桥比较简陋,连栏杆都没有,虽然看着很危险,但却说明拱桥在当时就已经有雏形了。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拱桥得以面世,有石头建的,有砖砌的,也有木质的。到南方游玩,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拱桥。拱桥虽然很多,可最著名的拱桥当属河北省赵县始建于隋代的安济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赵州桥”。这座桥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桥,历经1400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赵州桥没有将立在河床的柱子作为支撑,而是像一个圆弧形直接跨越两岸,像一道彩虹,既漂亮又实用。这种桥的设计有很多优点:第一,单跨的方式让桥墩和桥身免受水流的直接冲击,并给洪水留下足够的排水通道,让其有路可走;第二,这种单跨的设计可以给较大的船只留下足够的通行空间,保证了水运的畅通。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面前的绣漪桥,它就秉承了单跨的设计。绣漪桥所在的位置是整个昆明湖的出水口,哪怕是在北京降雨较多、河道水流较大的夏季,绣漪桥的桥洞仍然能让大量的水流通过,同时又不会让水流伤及自身。另外,这里不仅是昆明湖的出水口,还是皇帝从水路进入颐和园的“入口”。清代帝后从京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今天的西直门外或北京动物园那里上船(动作:手指向东南方向),经长河及今天的京密引水渠(动作:手指向南方),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所以这座桥还承担着整个颐和园“大门”的功能。由于帝后们坐的船规格较高,船舱也较为高大,所以为了满足行船的要求,这座桥在造型上采用高拱形单孔桥,桥面很高,形似罗锅,所以北京人也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那么,这座桥为什么特殊呢?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刚才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了:这里曾经是整个颐和园(清漪园)的入口和水上大门,也是太后到这里看到的第一景,必须要有生日礼物的“惊喜”的感觉,因此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这座桥美在哪里呢?首先它的造型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此桥的桥身长约40米,桥身中间的拱洞宽约13.7米,而拱顶距拱底就有6.6米高,从视觉上看,桥身高耸;从材料上说,桥整体由青石汉白玉堆砌,显得洁白而庄重;从装饰上说,桥上的栏杆雕栏玉砌,装饰精美,再加上桥洞两侧的对联和上面的石匾额,更让这座桥有一种“大门”的感觉。
从景致上说,这座桥也是整个颐和园美景的“大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乾隆皇帝和母亲从西直门上船,沿着南长河航行,两岸树木花草精致悠长。船慢慢行进,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拱桥,而石拱桥的桥洞好像相机的自动框景功能一样,将广阔的昆明湖景“框”在了桥洞这一“大门”中。随后游船缓缓驶过桥洞,在出桥洞的瞬间,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昆明湖万顷湖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过了凤凰墩,能看到向西北延伸的湖水,眼前的十七孔桥、南湖岛以及后面若隐若现的万寿山,让游览者好似置身仙境。而绣漪桥桥洞所起到的“框景”和“换景”的功能,让景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也让整个游览过程充满了惊喜和视觉冲击力!相信乾隆皇帝的母亲初次来到这座清漪园的时候,一定会为她儿子给她准备的这个生日礼物感到惊喜,被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深深感动。

绣漪桥桥洞(拍摄:李彦博)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桥虽然美观并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桥面过于高耸、坡度太陡,有恐高症的人站在桥中央往前后看都不免双腿发软,就更别提车马通过了,所以为了游人通行方便,后来颐和园又修建了我们现在所站的这座“平桥”。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这座桥的结局。咸丰十年(1860年),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洗劫,现在的颐和园(清漪园)也惨遭焚毁。而绣漪桥因为其石质的桥身而得以保存,光绪皇帝重修颐和园的时候也未做大的改动。可以说,这座绣漪桥也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了乾隆年间原貌的建筑,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说它是颐和园中的寿星级别的建筑。我们走在这座桥上,不仅走过了风景,也走过了历史。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绣漪桥的故事与中国桥文化。除了这座桥之外,颐和园的西堤上还有很多传统桥梁,它们样式各异,别有韵味,甚至还有一座和绣漪桥高度相似的玉带桥,一会儿大家在游览西堤的时候也可以仔细观赏。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乾隆皇帝的“绣漪桥”御制诗
绣漪桥
长桥湖口锁烟霞,
荡桨过桥景倍嘉。
白水平拖如匹练,
红莲绣出几枝花。
绣漪桥
长河舟进绣漪桥,湖泛昆明廓且遥。
澜静微风名似负,景澄四宇实相邀。
陌杨笼岸绿帷展,水荇牵舷翠带飘。
轧橹声如答吟笔,凤凰墩近可停桡(r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