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大水法遗址正南侧
大家好!欢迎来到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咱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建筑遗址(动作:指向大水法遗址)可以说是整个圆明园中出镜率最高的地方,每当我们提起圆明园,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片遗址,而这里也成了圆明园的标志。
既然是标志,按照人们的常规认知,这个建筑应该在圆明园的中心位置才对。但事实是,这片建筑处在圆明园的边缘地带。我们知道,圆明园是清代皇帝居住和治国理政的主要场所,而他们居住和办公的核心区域却在整个圆明园的西南部(动作:指向西南方),那儿是雍正皇帝在圆明三园中最开始建成的部分。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则是后来乾隆皇帝修建的“长春园”的最北部,处于整个圆明三园的东北角。而整个西洋楼景区的面积只占整个圆明园的约1/50。虽然这里也有乾隆皇帝的寝宫,但是乾隆皇帝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位置上来说,这里在整个圆明园中都是比较边缘的。
有的游客可能要问,那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圆明园的标志呢?这主要在于这些建筑的材质——石材。我们知道,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整个三山五园开始,圆明园便经历了“火劫”“木劫”“石劫”“土劫”几大劫难。而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为主,面对焚烧、拆卸等破坏,很难保存下来,而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洋楼景区,因为不容易被破坏,所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我们看20世纪初的照片,西洋楼景区的各种建筑外观上还较为完整。这一景区建筑的彻底破坏主要在民国时期。比如,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为了尽快给张作霖修建陵园,便派部队来到这里搬运了大量的汉白玉建筑构件,长此以往,西洋楼景区便成了如今的样子。
不过,即使如此,这里仍算得上圆明园里为数不多的还有地面建筑残存的景区。我们站的这个地方,曾经的三组建筑都比较好辨认,分别是南边的观水法、北边的大水法和最里面的远瀛观(动作:依次指向这几组建筑)。
咱们现在看到的作为圆明园标志的拱形门洞这个建筑和前面这片洼地就叫作“大水法”,大水法就是“大喷泉”的意思。实际上,水法在圆明园不算新奇之物。在修建西洋楼之前,圆明园里面就已经有西式的水法,比如在圆明三园最开始修建的那部分的水木明瑟和西峰秀色景区(动作:指向西南方向),当时都有“泰西水法”的喷水送水装置,只不过规模比较小。
既然已经有西式喷泉了,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另建这样一组规模巨大的喷泉呢?关于建大水法的缘由,听着有一点无厘头。乾隆晚年对此曾有过回忆,他说,他建大水法的原因,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时候葡萄牙来北京朝贡,他听说葡萄牙的水法称得上一大奇观。但是他觉得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西洋的水法不过是小技术,所以他就让郎世宁设计一座水法,好让他没事儿看一看。可见建造这个大水法,主要是为了满足乾隆皇帝的猎奇和自大心理,这种攀比和虚荣的心态放在今天也是非常任性的。
大水法和这边的“观水法”——也就是观看喷泉的建筑,都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完工的,水法的中央曾经有一个威武的狮子头向着椭圆形水池喷水。池中心站立着一只造型优美的铜制梅花鹿,鹿角经过特殊设计可喷出八道水柱。而鹿的两侧分别有五只铜制的猎狗朝向铜鹿,另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只卷毛巨犬,在喷泉全力开动时,一起向鹿的身上喷水。
这组喷泉听上去像是展现一个打猎的场景,但其实它再现的是一个古希腊故事。故事大概情节是:有一位猎人名叫阿克泰翁,有一天,他正在森林里带着很多猎狗打猎,偶然发现了正在洗澡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被冒犯的阿尔忒弥斯在盛怒之下,将可怜的阿克泰翁变成了一只雄鹿。而阿克泰翁所养的猎狗们看到眼前有一只雄鹿,便一拥而上把自己主人所变的这只雄鹿撕成了碎块。将这样一个悲惨而血腥的故事作为喷泉主题,显然与咱们中国人的价值观相悖。不过据推测,虽然故事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但水法的造型设计很可能迎合了乾隆皇帝喜欢打猎的兴趣爱好。
除了这组猎狗逐鹿的喷泉之外,水法的两侧(动作:指向水法斜前方的两处洼地)还有两座高大的“喷水塔”,外形像座宝塔,方形,13层高,顶端会喷出水柱。塔的周围还有88根铜管朝天喷水,水花漫天,蔚为壮观。这两座喷水塔不仅在视觉上颇具冲击力,而且在声音效果上也颇为震撼。据记载,这里的几组喷泉全力开动的时候,声音非常大,犹如山洪暴发,近处说话都听不见,只能打手势,5里之外都能听到喷泉的水声,可见这里喷泉的规模之巨。据说,有传教士看到这里的水法,就会想到凡尔赛宫的喷泉,这让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相信在这高兴中,他的虚荣心被满足了。
在水法的南边,大家能看到有几组石制的屏风,以前石屏风的前面就是皇帝观水法的宝座。不过相对于这里,可能因为视野的原因,乾隆皇帝更喜欢到上面(动作:手指南方上方)泽兰堂的月台上俯瞰欣赏水法。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这组建筑的第三部分——远瀛观。
这组建筑最北的几个柱子所在的地方,以前叫作“远瀛观”。从名字上看,这又是一个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名称,象征了远处仙岛上的宫殿。这座建筑建成的时间非常晚,而建造它的原因与几块挂毯有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给58岁的乾隆皇帝6面巨大的挂毯作为礼物。这些挂毯有多大呢?反正在当时的西洋楼景区,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放得下这么大的挂毯,因此乾隆皇帝决定建造一个巨大的西式建筑,要求房间的墙面与挂毯的面积相同,因此远瀛观就应运而生了。
历经多年的建造,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也就是乾隆收到挂毯的15年后,远瀛观才最终建成。这里最开始是计划用作乾隆皇帝的寝宫,让他和他宠幸的容妃(民间俗称“香妃”)住在这里。但实际上,乾隆皇帝很少住在这里,乾隆晚年时,这里更是成了他存放西方各国“贡品”的场所,比如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送给他的“天体运行仪”就曾放在里面。当然,除了别人进贡的东西,乾隆皇帝还在里面摆满了各种西洋的珍玩。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在西洋楼建成后,乾隆皇帝为了搭配与建筑风格相近的家具、装修等,曾命令广州海关采购各种好看好玩的欧洲风格的陈设,并且他还说“皆可不必惜费”,就是这些都不怕花钱,话语中充满了土豪气质。
不过,这里虽然堆满了各种西方的珍玩器物,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被劫掠的命运。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知道,这里的建筑结合了很多西方元素,但我们不能就此来判定乾隆皇帝善于学习西方文化或是包容西方文化。这些建筑只是他为了彰显其强大的财力与天下唯我独尊的心理而修建的。乾隆皇帝也见过外国使节带来的先进火器,并且也觉得很好用,但是却不去学习。而他实践外来文化,也仅仅是这些享乐的部分。如此一来,将来的衰落和屈辱,也自然是命中注定了的。作为当代人,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好,今天我们知道了大水法这几组建筑背后的故事,除了这里,圆明园的其他景区也会有其他讲解员解说,期待大家的倾听。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西方宫廷中的中国元素
圆明园中西洋楼这一类极具西式风格的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园林的融合。而在西方的王宫或园林中也有不少中国元素,这之间也呈现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6世纪开始,历代法国国王都很喜欢中国的艺术品,路易十四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命人在凡尔赛建立了一座“特里亚依瓷器宫”,室内放置了许多中国的青花白瓷和中国的其他瓷器等物品。另外,他还利用中国的装饰手法,将彩釉陶瓷砖用在了建筑外观的装饰上。整个建筑美轮美奂,举国上下为之着迷。
18世纪时,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为他的王后修建了一座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宫殿。宫殿绿色的屋顶仿造中国宝塔顶的样式,而宫殿内部则布满了中国的瓷器、布艺、漆雕图案等。此外,宫殿内还陈设着众多从中国购买的瓷器、绘画和家具。
那时,中国的瓷器成了欧洲上层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很多国家的宫殿,如德国的夏洛特堡、夏洛滕堡宫,奥地利的杜布斯基宫,意大利的波梯西宫,西班牙马德里皇宫等,都有专门的中国瓷器陈列室。这一现象凸显了欧洲贵族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