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勤政亲贤景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圆明园。咱们目前所在的这个区域叫作“勤政亲贤”。现在虽然看着有点儿荒凉,但这里曾经是整个中国的统治核心。这片地区为什么叫“勤政亲贤”呢?因为这里,也就是现在咱们看到的这片房子的位置,曾经有一组建筑,其中的一个重要建筑叫“勤政殿”。勤政殿外的屋檐下挂着一块雍正皇帝御笔“勤政亲贤”四个字的匾,所以整片区域就叫作“勤政亲贤”。从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区”。

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清代的皇帝都在现在的故宫(紫禁城)里办公,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在清代,起码从雍正开始,皇帝就常驻圆明园生活、办公了,只是在除夕前后的一段日子回到紫禁城,其他时候主要在圆明园。雍正皇帝曾经在这里办公了10年。在这10年里,咱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成了整个中国事实上的统治中心。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像明朝皇帝那样在紫禁城里生活居住呢?因为紫禁城里面的空间非常有限,雍正时期就已经很难满足皇帝的生活办公需要了。再者,紫禁城里的建筑密度很大,不利于通风,这种情况在冬天还好,有利于保暖,但是夏天就很难居住了。我们知道,清朝皇族是北方少数民族,本来生活的环境比较寒冷,因此不太适应紫禁城里的环境。而圆明园也就是三山五园的这片区域,水网密布、上风上水、空间广阔、景色秀丽,是休闲、避暑、居住的好地方,所以清代皇帝很早就选择在这里修建园林,并搬来此地办公。比如,雍正皇帝的父亲康熙皇帝,就在咱们所在位置的南面修造了畅春园(动作:手指南方),一年里,他有一半时间在那里居住、办公,最后也死在了那里。

雍正皇帝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在咱们所在的地方修建了园林,并在这里居住。在他即位之后,开始升级他的皇子园林为“皇帝园林”。比如,现在的“九州清晏”景区(动作:手指西北方)就改造成了帝后妃子们的生活区,而“勤政亲贤”这里则变成了皇帝的办公区,这里也是圆明园中最早建成的部分。

从留下的太湖石(动作:手指太湖石遗迹)可以看出,这里的环境曾经是非常好的,但是皇帝来到这里可不是来享乐的。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正式来到这里办公。不过,就算他已经向群臣明确表示自己在圆明园办公与在紫禁城无异,可大臣们还是觉得皇帝到圆明园是游山玩水来了,所以他们很识趣地减少了入园上奏的频率。有一次,雍正皇帝照常一大早就坐在这儿等待大臣们上奏,结果部院、八旗没一个人过来奏事。他非常生气,对大臣们说:因为环境原因我来这儿办公,但我每天办公跟在宫里一样,没有片刻懈怠!以后你们都给我照常汇报工作,要是故意少上奏的话,就是不想让我在这儿待了!

此后,每天早上5点,这里都聚集着雍正皇帝的重臣向皇帝汇报工作,建言献策。而雍正皇帝也在这里与他的臣子们商议国是,做出决策。以前圆明园的正门在我们站的地方的南面不远处(动作:手指南方)的院墙外边,雍正皇帝在这里办公也是为了方便大臣们进出上奏,可见他在设计园林时的良苦用心。

“勤政亲贤”这个景区的名字其实就反映了统治者和我们的文化里对勤政的推崇。中国古代有不少勤政的皇帝,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等,甚至唐太宗还写过一本叫《帝范》的教科书,教授后代如何做一名勤政的皇帝。雍正皇帝和他们比,在勤政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片平房的那边(动作:指向西方)有一个按二分之一比例复原的一个“正大光明”殿,是雍正皇帝接见来宾的礼堂,里面就悬挂着雍正御笔的“无逸”两个字,时刻提醒自己在政事甚至在生活上不要有丝毫的懈怠。

雍正皇帝平时除了要参加各种活动、与大臣们议政,还要处理大量的奏章。有资料显示,雍正皇帝在位的13年里光批阅奏折的文字就有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要写3000多字,这些字都是他回复大臣们的话,有的奏折他只回复“知道了”或是“好”,以这种方式批阅3000多字,那么他每天要阅读的文字量是很惊人的。我们知道,雍正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了最高峰,也就是说,国家的大事都由皇帝一个人进行决策。雍正皇帝基本上每天需要处理几十件事务,也必须为这些决策负责任。皇帝做决策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站的地方也就成了全国决策的核心。在这里,雍正皇帝要为“摊丁入亩”这样的税费改革废寝忘食,要为与西北敌对武装的战事殚精竭虑,要为全国的日常事务日理万机……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这样精神高度紧张的长时间工作,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的压力,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很难承受的。在这种工作强度下,雍正皇帝仅在位13年就去世了,享年58岁。

他曾在这里写过一首诗,叫《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里面有一句“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意思就是说,他工作到深夜,竟然忘了时辰,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天空中的半轮明月似乎在告诫他不能自满。

最后,咱们说说这片区域的变迁。在雍正皇帝死后的第125年,英法联军制造了“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在那场浩劫中,英军摧毁了这片地区。同治年间,这片地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建,但是因为清朝最后的10多年缺乏有效的管理,这里的地面建筑逐渐被荒废了,慢慢地成为居民区和耕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半边是民居(动作:单手扫向西边),东半边是养鸭场(动作:单手扫向东边)。2001—2004年,国家对这里进行了整治,恢复了过去的山形和水系,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好,圆明园勤政亲贤景区的讲解就到这里。后面的景区中,会有其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谢谢大家的聆听!

知识拓展

北京的“勤政殿”

除了上面讲到的圆明园勤政殿外,北京还有三处勤政殿,分别是中南海勤政殿、清漪园勤政殿和香山勤政殿,其功能类似,都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都修建于清朝国势强盛的“康雍乾”时期。

1.中南海勤政殿

中南海勤政殿坐落于今天的中南海区域,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个王朝在皇城内的皇家园林,是帝后们办公和休闲的场所。中南海勤政殿是康熙年间在明代西苑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是康熙皇帝在西苑居住时的临时办公地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勤政殿一直是毛泽东主席接见、宴请外国首脑及著名人士的重要场所。毛主席曾在这里会见过印尼总统苏加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等重要人物。20世纪70年代,勤政殿因不适合居住而被拆除。

2.香山勤政殿

香山公园勤政殿为香山二十八景之首,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乾隆皇帝到静宜园(今香山)驻跸时处理政务、与朝臣商量国是的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损毁。2002年,香山勤政殿得到重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复建的等级最高、单体建筑最大的一组宫殿型建筑。

香山勤政殿(拍摄:李彦博)

3.清漪园勤政殿

乾隆皇帝在清漪园也就是现在的颐和园里也建有一座勤政殿,位置在现在的颐和园仁寿殿附近。清漪园勤政殿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乾隆皇帝在清漪园避暑听政的地方,其意是游览皇家苑囿之时不忘政务。后被英法联军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此处,将新修的大殿命名为“仁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