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卧佛寺琉璃牌坊后

大家好!欢迎来到十方普觉寺。咱们先看这个名字——十方普觉寺,来这里之前,我是真不知道这个名字指是哪所寺庙,但是如果说卧佛寺的话,我就知道了,因为里面有一尊卧佛。实际上,北京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寺庙,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俗称。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在西直门外有座寺,里面有个五座的金刚宝座塔,所以我们叫它“五塔寺”,但如果说它的真名“真觉寺”,估计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又如,说到觉生寺,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这是哪个寺,但如果说大钟寺,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因为北三环那座寺里有座著名的永乐大钟,所以我们俗称它为“大钟寺”,并且这个名字还成了那片地方的标准地名,现在轨道交通13号线的其中一站就叫“大钟寺”。它们和这座十方普觉寺一样,都是因为寺里的标志性建筑或著名文物而得到的俗称,所以俗称比真名更著名。

在北京的众多寺庙里,卧佛寺的位置比较偏,就算在北京植物园里,它的位置也不算显眼。不过,这座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算得上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附近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院,能保存到今天,也算非常幸运。

这座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在整个大唐掀起了“佛教热”,在此期间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这座寺叫作“兜率(dōu lǜ)寺”。兜率是一个佛教词汇,有“知足”“妙足”的意思,也是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所以,如果有人有过分的欲望或是非分之想,想让佛祖保佑自己达成目的,那显然就不合道理了。这座兜率寺里据记载有一尊檀木雕成的卧佛,清朝时期才消失。这座兜率寺的规模并不大,只是现在佛寺主体内院的一部分。真正让这个寺华丽转身的是元朝。

元朝的时候,这座寺的名字叫“寿安山寺”。从元代中期的元英宗开始,元代的四位皇帝都对寿安山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比如,元英宗对扩建这座寺庙非常执着,甚至将反对的大臣处以杖刑或直接处死。为了建造寺庙,他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前后征调上万人参与工程,并冶炼了50万斤铜,于1321年铸造了一尊巨大的佛像。这尊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54吨,体现出元朝当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制造”能力。整个佛像并不是和一般佛像那样站着的或打坐禅定的,而是侧卧着的。佛像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造型,朝南侧卧,右手撑着头,姿态安详,据说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姿势。这个卧佛非常大,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制卧佛,一会儿我们进到里面的卧佛殿时,可以一睹这尊大佛的真容。

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修建了这座寺庙,但是元英宗并没有看到寿安山寺建成。他去世8年后,元文宗追加了预算并增添了人手,寿安山寺才终于建成,并成为西山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寺名刹,由此基本形成了而今卧佛寺的轮廓。

到了明朝,历代皇帝仍然对寿安寺非常重视,明英宗还给其赐名“寿安禅林”。明朝,寺院的建筑得到了好几次修缮,其中还修建过一座如来宝塔,为寺院划拨了更多的土地来供养佛寺。万历皇帝甚至用自己的私房钱重修寺院,可见皇帝对这座寺院的恩宠。

明朝末年,社会陷入动乱,寿安寺也没能幸免,香火中断了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建筑也因为年久失修倒塌了。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最亲密的兄弟“十三爷”胤祥一家出钱出力重修了卧佛寺,让这里重现生机。这所寺庙是西山的“第一胜境”,重修后,被改名为“十方普觉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卧佛寺的正式名称。到了之后的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经常来此地礼佛,还重修过寺院,并留下了大量的题诗和匾额。比如,这座华丽的琉璃牌坊就是那会儿修建的,牌坊上正反两面的“同参密藏”和“具足精严”几个字,也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另外,乾隆皇帝还在寺院的西侧修建了行宫,行宫素雅而宁静,方便乾隆皇帝来此礼佛的时候休息。经过不断增建、修复,卧佛寺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好,讲了这么多,那这座卧佛寺里具体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进去看看吧[动作:引导游客到天王殿前的娑(suō)罗树下]。

位置:天王殿前右侧的娑罗树下

咱们现在面对的树叫娑罗树,除了这棵之外,对面还有一棵与其对称的娑罗树。这种树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在中国北方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树基本只出现在佛寺之内,那为什么要在此栽培这种树呢?

原因就在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释迦牟尼的母亲当年就是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的。另外,释迦牟尼经过青年时的修道、得道,又经历了数十年的传道后,最终在他80岁的时候圆寂。而他圆寂的地方就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卧佛寺“卧佛”的形状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样子,因此这两棵树也印证了卧佛寺的主题。因为娑罗树的重要象征意义,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以及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所以很多佛教寺院都移种了娑罗树。我们国家很早就有种植娑罗树的记载,比如玄奘法师曾带着娑罗树的种子回到大唐,并在陕西宜君县成功种植一棵,现在这棵娑罗树被移种到了西安大慈恩寺,仍然枝繁叶茂。卧佛寺的这两棵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每年开花结果的时候,娑罗树异常的美丽,成了卧佛寺的一大景观。

最后咱们再说一说这座寺庙之后的经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三山五园烧杀抢掠,虽然卧佛寺也在三山五园区域内,但因为卧佛寺不完全属于香山静宜园,不是英法联军劫掠的重点目标,因此幸免于难。光绪时期,慈禧太后曾经两次来这里礼佛,还题写过一幅“性月恒明”的匾额,就挂在现在卧佛殿的殿前檐下,非常醒目,一会儿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亲眼看看慈禧太后的字。民国时期,卧佛寺曾经被一些社会显贵和基督教会租用。因为年久失修,卧佛寺的建筑再次陷入破败甚至倒塌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卧佛寺先后被定为市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卧佛寺能走过1300多年的时间非常不易,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历史名刹。如果以后有亲友来植物园游玩,也请他们来卧佛寺参观游览吧!

今天我们知道了卧佛寺的历史和其中一些文物的信息。不过,我们只从很少的方面介绍了卧佛寺,佛堂肃穆,不宜喧哗,因此里面的很多佛像尤其是那尊卧佛,以及众多的石碑和珍贵文物,还要大家亲自去观赏、品味。

好,关于卧佛寺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释迦牟尼生平

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历史上确切的记载不多,但总体能知道,他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生活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他出生在现今尼泊尔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为刹帝利(第二等级)种姓。他29岁的时候有感于人间各种烦恼与痛苦,并对当时所信仰的婆罗门教不满,因此就舍弃了作为贵族的优渥生活,开始出家苦修。经过六年的苦修,他认为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便来到了迦耶城,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悟,并最终证觉成道。觉悟的内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开始收徒传法、教化众生。教化人们要求超越、解脱,直至在道德、宗教等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他后半生一直在各地传道,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求道者”和“大智大慧的思想家”。最终,他在80岁时圆寂,火化后的遗骸也就是今天的“佛骨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