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颐和园三孔长桥上

大家好,欢迎来到颐和园的后山区域。昆明湖周围,尤其是万寿山南麓那边(动作:手指南方)都是汉式的宫廷园林建筑,而山的北侧(动作:手指山上)则主要是藏式建筑。我们把视线往下移到后湖的两边,可以看到很多形态各异的民间建筑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它们与红墙琉璃瓦的宫廷园林建筑、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片市井气息很浓的建筑叫作“苏州街”,是乾隆后期所建。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种“街道”一般称为“买卖街”。这种宫苑里的买卖街其实很早就出现了。东汉末年,荒淫无道、沉湎享乐的汉灵帝曾在后宫设立模拟市场,让宫女们在里面买卖,甚至盗窃,以此为乐。南北朝、宋朝也有不少爱玩的皇帝在宫苑或园林里设立买卖街。所以也可以说,买卖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中的一景。作为同样爱玩的乾隆皇帝,自然也少不了在自己修建的皇家园林中设立买卖街。比如,这条苏州街大约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也就是清漪园完工后的第11年。苏州街,顾名思义,是仿照苏州地区水乡城镇的商业街样式修建的,以舟为车、以水为街,具有鲜明的江南风韵。那这种样式的买卖街是如何出现的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的商业文化。

苏州街景色(拍摄:郅立成)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前期,商业活动并不受重视。毕竟,做生意不像种地、做工这样能直接生产出产品;另外,那时的货币也不发达。历代统治者把农业当作“本”(树根),而把商业当作“末”(小树枝)。所以,商业和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古人讲究“士农工商”四民,商人排在了整个社会阶层的最下面,经常受到人们的歧视。不过,即便如此,商业活动在社会中依然不可或缺,不然也不可能出现我们面前的这条“苏州街”。不过,要形成这样的市场肯定也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市场和商业活动在我国很早就有了。我们知道,人们最开始的商业活动是以物易物,当时的市场相当于现在的赶大集,这是市场的雏形。后来,由于生产力进步,出现了城市和货币,真正的市场出现了。《周礼》里面就有“日中为市”的说法,大意是说,人们到城市里的一个固定的地方交易,各取所需,从正午开始营业,大家交易得差不多了就散了。除了中午,还有清晨或傍晚营业交易的场所,在城市的不同方位,不过这种市场是比较初级的。

汉唐时期,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能生产更多的产品,也有了更多的需求。所以,在城市里面形成了“东市”“西市”这样的市场,并且非常的繁荣,比如汉代长安城里的东市就有120行的各种商店,而西市则有各国的商人前来交易,货品琳琅满目。汉唐时期的市场周围有围墙,并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当时的市场更类似于现在的农贸批发市场,而不是现在的“街市”,比如市场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交易的“市”和人们居住的“坊”是分开的,也就是主要的大街上只能看见院门和院墙,看不见开店的“门脸房”;另外就是管理方面,市场晚上会有宵禁,交易的时间受到严格的限制。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城市里灯火辉煌的夜市、农村中人头攒动的草市越来越多。而城市中“市”“坊”分开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彻底被打破,人们把店铺开在了大街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门脸房”和“商业街”(注:可以拿《水浒传》中的一些场景举例),在一般的大街上就能进行购物、餐饮、娱乐等活动,人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逛街”。在水网发达的南方水乡,人们则把水系当作大街,把商店、作坊、饭馆开在河岸上,有的地方甚至是先出现这样的集市,才逐步形成城市。人们坐在船上就能“逛街”,比如今天江南的周庄、乌镇、同里等古镇就保留了这种样子,而这也就是我们眼前苏州街的商业形态。

也许有人会问,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很多机会看到外面的大街和市场活动,为何要在这里建一条仿造的商业街呢?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皇帝微服私访,但这毕竟是戏说,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再加上配套的安全保卫措施,所以他们没时间也没机会真正下到民间。就算出巡,他们也看不见什么。因为皇帝的队伍经过市镇的时候,街道两边会拿帐子遮蔽;经过乡村,两旁的亲兵护卫也会来往巡视,守卫森严,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皇帝,皇帝就更看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皇帝也是人,也想体验民间生活的乐趣。不仅是皇帝,宫里还有大量的后妃、宫女等人,他们在森严幽闭的宫廷中生活,缺乏民间生活的愉悦和轻松,也需要放松和心理慰藉。因此,为了满足皇帝和后妃们对于百姓生活的好奇心及购物欲,乾隆皇帝在三山五园之中修建了很多的“买卖街”,我们眼前的苏州街就是其中一条。大家看,这些店铺的门脸虽不是传统的江南风格,但也别具韵味。颜色艳丽、幌子醒目,几十家店铺紧挨着,虽有些拥挤,但不凌乱,在有限的空间中能给人很强的市井气息。

当皇帝驻跸清漪园(颐和园)的时候,大量的太监、宫女会装扮成商人或顾客,营造出热闹的市井氛围。而皇帝后妃们也会装扮成普通顾客,穿梭于各家店铺,或讨价还价,或饮食品茗,或鉴赏古玩,或静观喧闹……总之,在这小小天地间做一回闲适的普通人,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

在苏州街这样的买卖街上,虽然商业活动有一点表演性质,但是里面还是有真实的买卖的。比如,乾隆皇帝来到这里,经常将苏州街店铺里的珠宝、瓷器、绸缎等名贵的商品高价买下,再赏赐给皇室成员或文武大臣们。真实的交易才能有真正的乐趣,比如宫里的女眷们来买卖街,确实是来购买生活所需的商品的。各种商品和茶楼饭馆的服务都是明码标价,所卖的货物有不少也是民间的老字号托宫里的人在这里贩卖的。因为这里的货品质量好,所以在附近住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们,只要有机会进到皇家园林里,也会买一些东西。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里曾经的喧闹与繁华。

颐和园苏州街(拍摄:郅立成)

最后,我们再说说这条街的结局。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下旨罢去了三山五园里所有的买卖街,包括这条苏州街,往日的繁华彻底消失。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到了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的时候也没有重建。直到1986年,历史和文物专家对这片水域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苏州街终于得到了重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为我们重现了乾隆时期的繁华模样。

我们在这座桥上只能远远地俯视苏州街,如果大家想细细探究,可以下到苏州街仔细品味,相信您会有更多的发现。好,今天关于苏州街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一会儿大家继续游览的时候,在其他地方可能会遇到其他的讲解员,大家可以听一听他们对不同古建筑及其传统文化的解读。

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三山五园中的其他买卖街

在清代的三山五园和附近的区域中,还分布着数条“买卖街”,基本都修造并兴盛于乾隆时期。

1.清漪园中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曾经有两条买卖街,除了苏州街,还有一条“西所买卖街”。

西所买卖街在万寿山西部与昆明湖衔接处的万字河,所以也叫万字河买卖街,因为规模比苏州街小而风格又较为相近,所以也叫小苏州街。咸丰十年(1860年),此地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来因为资金问题,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街景。

2.畅春园中

乾隆皇帝曾为庆祝母亲七十大寿,在畅春园中修建了一条买卖街,位置大约在畅春园二宫门外(畅春园南部,海淀桥一带)。这条买卖街仿江南水乡市场风格而建,因此也俗称为“苏州街”。这条街最开始只有三里长,经过乾隆年间的不断增建,到乾隆末期已有十几里长。嘉庆皇帝在其父亲乾隆皇帝死后废止了这条买卖街。最终,这条买卖街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此外,据学者考证,在畅春园小西门外曾经有一条买卖街,咸丰十年有八十多间门脸。

3.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曾有一条仿照江南市肆风格而建的买卖街,也被称为“苏州街”。位置大约在同乐园遗址与舍卫城遗址之间,建设时间不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其街景与著名的苏州观前街、南京三山街类似。每年正月的前半个月,这里非常热闹。极盛时期这里曾有数10家店铺,其中一次整修了56间店铺,花费超过1200两白银。嘉庆四年(1799年),这条苏州街最终被嘉庆皇帝废止。

另外,圆明园含经堂附近在乾隆后期曾经有修整茶药铺的记载,由此推断这里曾经有可能还有一条买卖街。

4.静宜园中

据考证,静宜园(香山)有过两条买卖街。

一条在园中香山寺的门口,为“内买卖街”,街上设有山神庙、龙王庙、财神庙以及福寿斋、馨远斋、鉴古斋、广源号、万顺号等数十家商铺,是皇室成员在驻跸香山期间消遣的场所。

另外一条在现在香山公园的东南部,乾隆年间有30多个店铺,到了光绪年间,扩张到了90多个。这条买卖街主要服务的是附近的八旗官兵,是一条较为纯粹的商业街,风格很有可能就是京城的市井风格。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条买卖街仍然很红火,各种商铺鳞次栉比,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