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佛香阁前廊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佛香阁。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可以说是整个颐和园视野最好的地方,从这里往南看,昆明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景色非常的壮丽。
我们面前的这座佛香阁是颐和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般我们提到颐和园,第一反应就会想到佛香阁。可见佛香阁这个地方不仅是观景的绝佳区域,也是颐和园景色的核心区域。这么出类拔萃的一处景观,却经历过很多磨难,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里的往事。

佛香阁远眺(拍摄:李彦博)
我们知道,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庆祝六十大寿而建的,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生日礼物”。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是整个清漪园风景构图的核心位置,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分量很重的建筑才镇得住。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所以乾隆皇帝原本计划在这儿盖一座九层浮屠,也就是一座高大的佛塔,并且要把这座佛塔命名为“大报恩延寿塔”,把这座山也命名为“万寿山”,表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希望母亲长寿。
这座塔是仿照杭州的六和塔修建的,六和塔高约60米,占地800多平方米,绝对是一个庞然大物,而现在的佛香阁约41米高。大家可以想象,万寿山加上咱们脚下的这个高台已经很高大了,如果再在这里建一座比佛香阁还要高耸的佛塔,是十分壮观的,可见乾隆皇帝的“大手笔”。
那这个塔去哪了呢?这座佛塔当年确实动工了,并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眼见就要完工了,可令人不解的是,这时候乾隆皇帝居然下令把佛塔给拆了!我们知道,乾隆皇帝这个人非常的“有钱任性”,比如建这座园林的几年前他就说,建园林太劳民伤财,所以以后不再建园林了,可没过几年就又花费巨资建设了这座颐和园(清漪园),可见其任性程度。可再任性,也不能把快建好的佛塔拆了啊,这种做法确实让人不解。
不过,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据考证,这座塔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垮塌事故。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人看来,是老天爷生气了,警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此非常警觉,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事了,当即下令暂停佛塔的施工,并表示自己以后永远不再建佛塔。但是这地方不能空着,该“盖楼”还是要盖的,不过要换一种方案了。后来重新设计方案的时候,乾隆皇帝亲自登上这里考察,并结合整个颐和园的景色搭配,最终决定把九层的高塔改为了三层的佛香阁。
其实,如果皇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建高塔,也不是不能建,被毁之后再重建就是了。比如紫禁城里的太和殿,在明朝时就三次遭到雷击,两次将太和殿(当时叫奉先殿)焚毁,因为当时人们的避雷技术不高,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这种事故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老天爷发怒的“警示”。不过太和殿(奉先殿)后来得到了重建。而乾隆皇帝修改方案,将“九层塔”变“三层阁”,也是综合多种因素最终决定的。
总体来说,在这里建高塔其实并不合适。虽然高塔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是万寿山上并没有其他的高层建筑或地形与之呼应,一座高塔孤零零地耸立在这里会很突兀。并且从后山眺望佛塔时,只能看到上面的一小截,好像一只探头的怪兽,没有美感。另外,建造这座塔的时候,京西北玉泉山的定光塔(动作:指向西方)也在建造。如果泛舟湖上,目力所及有两座塔,会给人重复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所以,为了更好地呼应颐和园和整个京西北的湖光山色,乾隆皇帝最终选择了四面三重檐的方案,而这一座佛香阁,对景色也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初的佛香阁与现在的佛香阁不太一样。现在的佛香阁是八面四重檐,当时的佛香阁是四面三重檐,并且当时房顶伸出的屋脊比现在还要修长一些(动作:指向建筑上方),外形与八面的六和塔相比,更类似于四面的黄鹤楼。完工后的佛香阁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建筑,但在这美丽的背后,是乾隆皇帝在设计方面的用心,是整个清漪园480万两白银的巨额开支,也是全国无数能工巧匠的汗水心血。
咱们再说一下佛香阁这个名字的由来。佛经《维摩诘经》里面说,有一个佛国叫“众香”,佛国的香气在世界宇宙里是第一的,这个国家还用香(木)建楼阁,所以这些园林也特别的香。根据这个佛经典故,这里被取名“佛香阁”,非常具有美感和象征意义,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就这样静静地美丽了100多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了清漪园,在抢劫后将美丽的佛香阁付之一炬。根据一些老照片显示,英法洗劫后的颐和园及佛香阁这个平台上是空荡荡的,整个颐和园都是一片废墟。那我们现在看到的佛香阁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呢(注:向观众提问,并等待其回答)?
在前代佛香阁遭到损毁大约30年后,光绪十七年(1890年),佛香阁得到重建。有很多人说,佛香阁是照原样重建的,但实际上现在的佛香阁和清漪园时期的佛香阁有很大区别。现在的佛香阁,其实更类似乾隆时期最初设计的那座九层延寿塔。因为据说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类似杭州六和塔的这套方案,只不过层数没有那么多罢了,所以重建的佛香阁就建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这座高大而敦厚的佛香阁高约41米,内有8根巨型的梨木支撑,结构之复杂,装饰之精美,在当时是最顶尖的。这座雄伟的建筑能保存到今日,可见当年佛香阁超过78万两的白银没有白花,而这笔钱如果放在当年,大约可以购买一艘先进的快速巡洋舰,例如北洋水师中当时最新式的致远舰,售价大约84万两。
好,我们现在再进到佛香阁里面看一看(动作:将观众引导至佛香阁佛堂内或佛堂门口)。
位置:佛香阁佛堂内或佛堂门口
佛香阁的这个位置,目前供奉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而最早在乾隆时期,这里供奉的是一尊高10米多的千手大悲观世音菩萨,那么一尊高大的观音像看上去极具压迫感,让人充满敬畏。光绪时期修建颐和园后,这里供奉了一座高4米多的阿弥陀佛(接引佛),佛的两侧分别站立着阿难和迦叶,佛像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

光绪时期的佛香阁内景
当然,佛像被毁之后这里也不能空着。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尊菩萨像是在1989年从位于京城鸦儿胡同的古刹弥陀寺大悲殿迁移于此的,人们称之为“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虽然它是后来搬来的,但是这尊像的历史比颐和园长多了。它制作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尊观音像铜胎鎏金,造型非常优美,与佛香阁的环境浑然一体。虽然这尊观音像不是佛香阁的“原装”,但是请大家仔细看,这尊观音像的最顶端有一尊小的佛坐像(动作:引导听众仔细观察)。这尊小佛像虽然不起眼,却是20世纪70年代从昆明湖打捞出来的,是颐和园的“原装产品”。而今其端坐在观音像之上,画面非常和谐,也算得上颐和园历史的“重现”吧。
好,今天我们了解了佛香阁不平凡的身世,知晓了它的历史。我们在这里欣赏美景,湖光山色、风景无限,令人心旷神怡……不过这美景的背后,充满了波折,从中也映射了近200年来我们民族所经历的磨难与重生。除了这座佛香阁,颐和园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许没有佛香阁有名,但也都别具特色,都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在继续游览的时候,大家还会遇到其他讲解员,可以听一听他们对不同古建筑及其传统文化的解读。
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乾隆帝《志过》诗
志过
延寿仿六和,将成自颓堕。
梵寺肖报恩,复不戒于火。
初意缘祝釐,佛力资善果。
虽弗事徭役,究属勤工作。
慈寿天地同,宁藉象教夥(huǒ)。
此非九仞亏,天意明示我。
一念敬怠间,圣狂分右左。
无逸否转泰,自满福召祸。
南北况异宜,窣(sū)堵建未妥。
惟是回禄延,遗迹春明颇。
聊将剔灰烬,率与除壒(ài)堁(kè)。
苟完仍旧观,地因邻馺(sà)娑。
罢塔永弗为,遂非益增过。
志兹能改心,讵云君子可?
说明: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在清漪园九层塔垮塌之后所作。前两句说这座塔是仿制杭州的六和塔所建的,但是塔塌了。后面乾隆皇帝表明修这座塔的本意是给母亲祝寿,希望她能够长寿,并且也是自己资助佛教的行为,想来应该能得到祝福和善果。从第十一句开始,乾隆帝表达塔塌了是天在警示自己,自己一念之间的倦怠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自己太过自满,所以上天才降祸于自己。第十七、十八句,他说南北地理的情况不一样,自己也不应该(在北京)突然建这么一座塔。之后他说火灾(有一种说法是九层塔遭受了雷击,所以起火)将这里烧成灰烬,自己要减轻百姓的负担。最后四句,乾隆帝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建塔了,不再增加自己的错误,因此写了这样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