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豳风桥上或豳风桥旁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颐和园西堤上的豳(bīn)风桥。我们站在这里,望眼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岸边杨柳依依,湖水波光粼粼……这样的景观设计是别出心裁的,体现的是乾隆皇帝的一片孝心。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过六十大寿,把整个西湖的大部分景色都“搬”到了这里,于是就有了这道仿照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和苏堤一样,西堤上也建了几座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桥,我们所在的豳风桥就是其中之一。

豳风桥(拍摄:郅立成)
豳风桥最初不叫这个名字。乾隆皇帝刚建好这个园子的时候,这座桥叫“桑苎(zhù)桥”。桑苎的意思就是桑树和苎麻,桑树的桑叶可以养蚕,蚕丝可以织丝绸,而苎麻可以织麻绳和麻布,可见桑苎桥和织布有很大的关系。到了乾隆的重孙咸丰皇帝的时候,因为咸丰皇帝的名字叫“奕詝(zhǔ)”,奕詝的詝和桑苎桥的苎读音相近,由于古代讲究“避尊者讳”,于是就把这座桥改名为“豳风桥”。
豳风桥这个名字可不是瞎改的,名字的主题跟桑苎桥是有紧密联系的。《豳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其中有一首诗叫《七月》。这首诗讲了“豳”这个地方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养蚕、种田等农业生产的,而“豳风桥”就采用了其中的农业文化的含义。
讲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这座桥的主题了,就是农业文化,如今桥的周围还有几棵百年桑树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不单是这座桥,颐和园的这一整片景区(动作:指向西部和西北部)都是以农业文化为特色的,这片景区就叫作“耕织图”。下面,我们就去耕织图里面看看吧(动作:将听众引导至延赏斋内)!
位置:延赏斋内
中华民族历史上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发展的基石,农业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亡。因此,我们一直有着很强的重农意识。在古代,作为天下的主人,皇帝也是如此。比如,乾隆皇帝自己就说过:帝王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爱民,而爱民的关键,最重要的则是农桑(种田织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啊!因此,他便在这里建造了耕织图景区,以示自己重视农业、实干务本的态度。
那这里为何叫作耕织图景区呢?在景区的西边有一块大石碑,上面有乾隆御笔的“耕织图”三个大字,但是石碑上并没有“图”。而耕织图的画面,就呈现在这条长廊上的“耕织图石刻”中。“耕织图石刻”一共48方,每方石刻虽然不大,但做工非常考究。这组石刻从临摹到刻石到把它镶嵌在墙上,大约用了3年,大家能看出,其雕刻非常的细致、生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过着男耕女织生活。东边这一排石刻(动作:指向延赏斋东半侧的耕织图石刻)刻画了男子播种、育秧、插秧、耕耘、收获等生产水稻的过程,而西边这一排石刻(动作:指向延赏斋东西侧的耕织图石刻)则刻画了女子养蚕、蚕吐丝、缫丝、织布等制作丝绸的过程,画面感十足,可谓栩栩如生。

延赏斋耕织图(拍摄:郅立成)
更加与众不同的是,耕织图这个地方不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主题雕刻,而且确确实实进行过农业生产,还把产出的农产品以及丝织品直接上交内务府,让皇室成员消费。
那么这里都生产过什么呢?当然是这些石刻中描绘的农产品了!
从自然环境来讲,耕织图景区背靠河流和昆明湖,有充足而稳定的水源供应,因此乾隆皇帝因地制宜,将这里辟为水稻田。可能有人会问,北方在当年就能种水稻吗?是的,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就特别重视北方的水稻生产,甚至还亲自筛选水稻的品种,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片区域种的就是清代皇帝们亲自选定的水稻品种。这里的稻田生产过皇室的专用大米,这里的稻田作为农业景观也融入了这片湖光山色。乾隆皇帝坐船游览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农夫在这片稻田中工作的景象,有时还会触景生情,写几句诗。
另外,这里还种植了大量的桑树,以便养蚕。那蚕吐出来的蚕丝是在哪里织成布呢?答案就在咱们后面的这个院子里(动作:引导听众到水操学堂院门口)。
位置:水操学堂院门口
这个院子以前叫“染织局”,顾名思义就是织布和染布的地方。乾隆时期,这里是北京地区皇家纺织业的生产中心。为了让染织局能够正常运转,乾隆皇帝特命位于地安门的织染局搬到这里,后来嫌人手不够,又把圆明园里的13家养蚕人迁了过来。不仅如此,还让江宁、苏州、杭州3处皇家织造每年选派一些织布和染布的匠人来到这里生产布匹。这里产的布匹质量上乘,还印着“耕织图”的“商标”,可见商标和名牌这东西当年就有了。

水操学堂内景(拍摄:郅立成)
不过,这里的繁荣并没有持续下去。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了这里,耕织图景区被劫掠并焚毁,往日生机盎然的“耕织图”变成了残垣断壁。荒废了20多年后,这一地区的功能发生了转变。随着清末洋务运动和近代海军事业的兴起,这里成为“昆明湖水操学堂”。
水操学堂是为了在八旗子弟中培养海军人才而建的。当时北洋舰队已经成军,负责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譞(xuān)觉得海军中全是汉族人才,但江山是清朝贵族的,所以他们也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因此主张设立昆明湖水操学堂,专门在八旗精锐部队中挑选人才来这里学习当时先进的海军知识,为海军发展储备人才,这一主张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这些学生要定期组织军事演习和阅兵,太后和皇帝要过来视察,所以视察的场地不能太差,因此就要重修昆明湖周边的宫苑,便有了现在的颐和园。而颐和园与水操学堂的建设是紧密联系的,为了让慈禧早日住进颐和园,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等人挪用了当时海军衙门的经费几百万两白银,用这些白银的利息来修建颐和园。当时清朝的统治集团普遍认为,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大清海军已经很强大了,所以挪用一些海军衙门经费也无所谓,最终他们如此麻木的举动导致了国家海防的废弛,也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水操学堂设立9年之后,随着甲午战争清朝的全面战败,海军衙门被裁撤,这里也被废弃了,而这里面最终培养出的海军人才也寥寥无几。
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舆论,关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具体金额都有很大争议,有的说多达几千万两,也有的说没有那么多。但无论怎么说,保家卫国的国防资金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该挪作他用,更何况是在列强环伺、社会动荡的年代。挪动海军衙门经费,凸显了统治阶层的麻木无知与封闭自大。建设颐和园的这几年,是世界海军发展的关键时期,日本在全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进行海军建设,使海军实力方面反超了我们,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将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将我国推入了完全任列强宰割的历史深渊。而清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必须为此承担重要责任。而今,我们将水操学堂保留了下来,除了要批判清末的这些统治者,也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能让悲剧重演。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这片景区的结局和重建。水操学堂被废除后,这里的功能几经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土地一直被民房和工厂占用,整片土地也被划在了颐和园之外。后来经过专家论证,从2001年开始,这里开始了重建和修缮的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景区,基本再现了乾隆时期耕织图景区的原貌。在院子里的展区内,还有对水操学堂和清末海军的详细介绍,大家一会儿可以进去进一步了解。另外,耕织图景区还复原了蚕神庙、水村居等景观,也建议大家去游览一番。
今天我们了解了耕织图景区和它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重农文化,还知道了这片景区的前世今生和其中发生的故事。颐和园作为我们国家现存最大的一片皇家园林,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探索的地方,一会儿大家在继续游览颐和园的时候,有可能会遇到其他讲解员,大家也可以听一听他们讲颐和园的古建筑和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好,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颐和园工程经费及挪用的经费情况
光绪年间,为了修建颐和园,清政府动用了大量的款项。在清朝统治衰落之时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园林,是罔顾国力、劳民伤财的举动。不过,一些历史学者通过考证指出,整个颐和园工程并没有传说中动用几千万两白银那么多的花费,相对来说,也没有挪用那么多应该用在别处的经费,而挪用直接建设海军的资金就更少了。
对于颐和园工程到底花费多少资金一直以来存在大量争论,总体来说,颐和园工程的花费在500万两到1000多万两白银,不存在动用几千万两海军经费的情况。
近年来,有学者经过考证,指出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万两,其中自海军衙门经费约737万两、总理衙门经费77万两。不过,这些钱并不是被直接花了,而主要是被存在了汇丰、德华等外资银行来赚取利息,所得利息用来支付颐和园建设费用,其中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不会超过67万两。而这67万两对于当时的北洋水师来说,连一艘较为先进的巡洋舰都买不到,就算得到这笔钱,对战斗力的提升也极为有限。虽然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并无直接关联,但在清政府宁愿耗费巨资修建颐和园、追求安逸享受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难以获得及时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