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玉东公园西门内或北坞公园等适宜观赏玉峰塔处
大家好!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周围景色非常不错,视野极佳,绝对是北京上风上水的好地方,属于从前三山五园的范围,周围遍布着清代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当时不亚于紫禁城的清政府权力中心,从风景上说,这些园林又汇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景色,可谓北京众多好山好水中的王冠。而咱们现在能清楚看到的玉泉山玉峰塔(动作:手指向西边的玉峰塔),又是其中最为醒目的建筑,称得上是这顶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
我们提及京西北的三山五园,一般都知道颐和园和圆明园(动作:指向东北方向),有的人可能还能说出静宜园,也就是现在的香山。而提到静明园,相信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很陌生。但如果我说玉泉山,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不错,静明园就坐落在玉泉山上。
因为玉泉山目前不对外开放,大家只能遥望玉峰塔,体会玉泉山静明园的神秘感。今天,我就为大家讲一讲玉泉山和静明园的前世今生,为大家掀开这座皇家园林的神秘面纱。
玉泉山虽然没有颐和园、圆明园那般出名,但是从年纪上说,它算得上北京皇家园林里的鼻祖。我们知道,北京是金朝的时候才成为首都的,元朝才成为全国性的首都,但坐落在这里的玉泉山在这之前就已经是皇家园林了。在金朝之前的辽代,现在的北京是辽代的陪都,辽代皇帝经常来这里。辽代崇尚佛教,而当时的玉泉山因为佛寺众多、景色秀丽,所以也就成了修建行宫的好地方。北宋大中禅符七年(1014年),辽圣宗便在此修建了行宫,而这座行宫也成了北京西郊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而更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却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金灭辽后,把首都迁到了现在的北京。作为首都,京西北的这片地区更是吸引了当时皇帝的注意。金章宗完颜璟在这里建造了不少行宫别苑,其中在玉泉山这里就建造了一座行宫,依山傍水,名曰“芙蓉殿”,位置大体就在玉峰塔的下面。金章宗非常喜欢这里,经常带着群臣在这里就着美景来吟诗作对、赏画写字,这里也成了他避暑游乐的好去处。
元代时,因为泉水多,这里成了北京漕运供水的重要来源。这时期,统治者也注意到了玉泉山的环境保护。到了明代,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家园林,也有一些寺庙在此修建。
不过,玉泉山真正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是在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康熙时期,这里原有的寺庙和建筑都得到了修缮和扩建,整个园林粗具规模。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这里被命名为“静明园”。康熙皇帝经常来此处避暑、观稼甚至阅兵。到了他的孙辈乾隆皇帝的时候,玉泉山静明园的建设达到了高潮,里面兴建了东岳庙、香岩寺、仁育宫等,以及我们最熟悉的玉峰塔,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也就是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十六处景观。这一时期的建设奠定了而今玉泉山的景观,也进一步呈现了玉泉山的文化。
玉泉山静明园最重要的代表文化就是水文化和佛教文化。
咱们先说说水。玉泉山的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水”,这里曾经遍布山泉,最大的一组泉水在山的南麓,据说喷出的水柱有一尺多高,因水的色泽像玉,所以被命名为“玉泉”,咱们的玉泉山也因此得名。
肯定有不少人听说过,玉泉山的水特别好喝,以前皇上喝的就是玉泉山的水。事实上的确如此,乾隆皇帝就说过,他曾经品尝过很多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就是天下第一!另外,他还对济南珍珠泉、(杭州)惠山虎跑泉、苏州虎丘等处的泉水进行比较,发现玉泉山泉水的水质最好,因此乾隆皇帝封此处为“天下第一泉”。所以玉泉山的水成为皇室的“官方”饮用水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玉泉山的水最重要的功用不是单纯地为了喝,而是用于京西北的农业灌溉甚至京城内的水源供应。
刚才讲到元代在此处有过水利工程建设。当时元朝将北京设立为“大都”,作为首都,需要运河来运输粮食,而当时却缺乏供给运河的稳定水源,因此主管水利的郭守敬便把目光移到了水源丰沛的玉泉山,并提出了将玉泉山的泉水引入大都的建议。由此修筑了将玉泉山泉水经现在的昆明湖再经河道输送到京城的工程,并在之后一直起着作用。另外,玉泉山的泉水还曾是京西北农业生产的重要灌溉水源。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还有附近的广大区域,曾经都种满了水稻,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西稻。我们知道,水稻是一种非常依赖水的作物,因此清代统治者便用玉泉山的水来给水稻灌溉。喝玉泉山的水,再吃用玉泉水浇灌的京西稻,可见这泉水滋养了整个清代皇室。因为玉泉山的水太重要了,乾隆时期甚至册封了玉泉山管水的神仙“龙神”,还为其修了一座“天下第一泉龙神祠”。每到干旱的时节,乾隆皇帝都会亲自来龙神祠祈雨,据说非常的灵验。
后来,随着京西北的开发,用水量逐渐增多,再加上长年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祸及了玉泉山的泉水,到20世纪70年代,玉泉山的泉水就基本消失了。由此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开发自然,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啊!
除了水之外,佛教文化在玉泉山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说过,早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这里就已经有很多佛寺了,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玉峰塔,就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佛塔也称为“浮屠”,最开始是为了埋葬佛陀舍利建造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佛教的象征建筑。玉峰塔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座佛塔。这座佛塔位于玉泉山最高处,大家能看到塔的周围还有建筑,这片建筑叫作“香岩寺”,而玉峰塔就是香岩寺里的佛塔。这座佛塔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仿照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而建,不过金山寺慈寿塔是木质的,而这座玉峰塔则是砖石结构的。这座佛塔共有7层8个面,高33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海拔)最高的一座塔。塔内有盘旋而上的宽敞石梯,可以到达最高层。因为是佛塔,里面供奉着定光佛(注:也叫燃灯佛,主修过去,与主修未来的弥勒佛、主修现世的释迦牟尼佛并列为佛教三大教主)佛像,所以这座塔也叫作“定光塔”。塔的每层都有精美的佛龛,但早已残失,令人感到遗憾。所幸历经磨难,塔的主体和大多数装饰还在,还能为我们呈现出“玉峰塔影”的美丽景色。
玉泉山上有四座塔,除了中央的那座玉峰塔,山南侧偏西还有一座华藏塔,是一座七层的砖石结构的塔,塔身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因为山势遮挡,在这里不太好看见;在玉泉山北峰那里还有一座妙高塔,是山后妙高寺的宝塔,其外形比较奇特,为一个金刚宝座式的白塔,有汉、藏甚至是印度的风格,塔身呈宝瓶状,塔顶是圆锥形,在民间也被称为“锥子塔”,因为角度问题,现在咱们也看不见,如果大家在玉泉山北侧(五环路上)的话会看得比较清楚。此外,还有一座不太显眼的圣源寺琉璃塔。除了这几座塔外,静明园还有几座敕建也就是皇帝亲自批示建设的寺院,除让皇帝避暑、游乐之外,也是皇帝礼佛、修佛的重要场所。
好,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静明园之后的变迁。乾隆皇帝死后,随着清朝的逐步衰落,内廷的财政开支也开始吃紧。为了节省开支,以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一度撤去了玉泉山的很多设施,并封闭了静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圆明园一样,静明园也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焚毁和抢劫,整个静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不过玉峰塔因为是砖石结构的,不易燃,所以没有倒塌。自此之后,静明园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民国时期这里曾作为公园、工厂用地,玉峰因此塔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整个静明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今天我们了解了玉泉山与其中的水文化和佛教文化,还知道了静明园的前世今生和其中发生的故事。虽然玉泉山的泉水早已干涸,我们无缘品尝,但这座玉泉山玉峰塔却依然屹立在那里,为我们京西北的风光提供了最美的背景,而它也像一位守护者一样,静静地看着古往今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短短的10分钟,很难把玉泉山的历史和风景说尽。希望大家在继续游园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这里的风景,品味品味其中的文化。
好,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玉泉山泉水水量的变化
近800年来,玉泉山泉水是北京城市唯一持续供水的地表水源,它持续为京郊大地的农业生产供给灌溉水源,同时也为北京城的用水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上,有很多记载玉泉山泉水量大、泉眼多的史料。明代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里说这里“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可谓遍地都是泉水。《日下旧闻考》关于玉泉山泉水则有“裂帛湖泉仰射如珠串”的记载,可见当时泉水流速不慢。
到后来,玉泉山的泉水逐渐开始枯竭。据民国政府调查,1928年玉泉诸水的总出水量为2.01立方米/秒,其中玉泉出水量最大时达1.41立方米/秒。1949年,玉泉诸水减为5处,总出水量为1.54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下水的开采量持续扩大,地下水水位降低,玉泉山泉水的水量进一步萎缩。1951年1月,玉泉诸水总出水量仅为1.0立方米/秒,而到了1966年总出水量又下降至0.75立方米/秒,之后的几年出水量逐年减少,直到1975年5月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