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昭庙琉璃牌楼前
大家好!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昭庙,大家有没有发现,它和香山的其他建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备注:请游客自由回答)?

昭庙琉璃牌楼(拍摄:李彦博)
当然了,就按大家所说,它的独特之处有很多,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个琉璃牌楼很明显是中原汉地的传统风格,而这个台基之上的建筑(动作:手指白台)就有明显的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它通体白墙,白墙上辟有藏式建筑常见的“盲窗”,也就是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小窗户。而这些窗顶、门顶和屋顶又有着明显的汉族建筑的风格,可谓“汉藏合璧”。那这个建筑为何风格如此独特?它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说一说。
这一组建筑的名字叫“昭庙”,藏语中是“尊者神殿”的意思。昭庙修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时乾隆皇帝已经70岁。我们知道,香山以前叫作“静宜园”,在乾隆皇帝的爷爷康熙皇帝时期,这里就已经有香山寺和香山行宫了。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对这里加以扩建,第二年全园基本竣工,乾隆皇帝便将这里命名为“静宜园”,成了三山五园之一。咱们现在看到的香山其他古迹和复原的建筑,其实早在昭庙修建前30多年就有了。那既然如此,乾隆皇帝为何大费周章,在已经建好的园林中再修建这么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呢?
原因就在于——迎接六世班禅大师。
我们知道,班禅是藏传佛教中与达赖齐名的宗教领袖。在我国历史上,不仅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蒙古族和满族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信仰藏传佛教。以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为代表的清代皇帝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还特别尊崇,不过这也有其深远的政治用意。清朝奉行“满蒙联合”,而蒙古部落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乾隆皇帝自己都说:“兴黄教(班禅、达赖这一支藏传佛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大力扶植藏传佛教不仅有利于团结蒙古部众,也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
六世班禅大师不仅佛法高深、德高望重,也为祖国的统一、领土完整以及边疆稳定贡献过力量。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临近西藏的不丹与孟加拉国一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生冲突,不丹交战失败,不丹国王请德高望重的六世班禅写信调停,班禅在信中希望英国人要为长久着想,因此需要和平。英国人恭敬地听从了班禅的意见,退回了占领的不丹的属地。英国人在收到了六世班禅调解边境矛盾的来信后,就想借此机会与班禅直接建立联系,好让英国自己的势力进入西藏。对此,班禅予以严词拒绝,并表示西藏地区属于中国,皇帝有命令不让他接近印度人或欧洲人,并对与英国通商、允许英国在西藏设立代表处的要求予以拒绝。英国人威胁班禅,如果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将再次入侵不丹,六世班禅却顶住了压力,阻止了英国人将势力伸入西藏的图谋。
在国内方面,乾隆时期,在今川西地区爆发了地方武装的叛乱,史称“大小金川之乱”,乾隆皇帝派兵两次前去征讨。在平叛的过程中,六世班禅全力支持中央政府,为皇帝的胜利举行祈愿法会,坚决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由这些事能看出班禅大师的爱国之心,由此,六世班禅与乾隆皇帝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六世班禅得知乾隆皇帝即将七十大寿,便主动要求进京向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得知后非常高兴,这是清王朝第二次迎来西藏的宗教(格鲁派)领袖,距上一次五世达赖来京见顺治皇帝已经120多年了。
乾隆皇帝非常重视这次会面,在接待事务上可谓不惜成本。为了欢迎六世班禅,乾隆皇帝分别在承德和北京两个地方为班禅建造了行宫。在北京,乾隆皇帝在今天德胜门外为班禅修建了“西黄寺”。“黄寺”这个名字今天仍在使用。西黄寺这个地方是班禅冬天在北京的驻跸之所,而北京的夏天比较炎热,因此为了避暑的需要,乾隆皇帝便选择了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为班禅修建了夏季的驻跸之所,“昭庙”也就因此诞生了。
北京的气候较西藏地区湿润、炎热,所以皇帝需要选定一个相对凉爽的地方修建昭庙。和北京的平原地区相比,大家也能发现,香山这里海拔较高,山林密布、流水淙淙,环境极佳,因此哪怕是最热的六月、七月、八月,这里的温度也比北京城低不少。为了让班禅在北京仍然有一个相对清凉的避暑场所,乾隆皇帝也是颇费苦心。
好,我们知道了昭庙是怎么来的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昭庙看一看(动作:引导观众进入昭庙)。
位置:昭庙白台中
刚才咱们站的位置是昭庙的正门,现在咱们拾级而上,进入昭庙的内部。大家能发现,咱们四周都是藏式建筑,而咱们现在所在的院子里曾经有几座大殿、碑亭等建筑,非常宏伟。这里曾经陈设着各种佛像、供器三万余件,主殿有一尊模拟大昭寺所供之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也是价值连城,可惜都在英法联军的劫掠下消失了。
大家也能看到,在庙的后山上,还建有一座七层琉璃万寿塔。塔的样式虽然不是北海或白塔寺的那种藏式白塔,但这种汉式白塔在这里却毫无违和之感。整个塔造型华丽而精美,耸立在山谷之中,让人感觉置身仙境,美不胜收。
那么,六世班禅到这里都做了什么呢?咱们现在再来讲一讲六世班禅的北京之旅。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班禅率领大批喇嘛和随行人员共两千多人,浩浩荡荡地从后藏启程,朝北京进发。在路上,班禅与乾隆皇帝仍然保持书信联系,比如乾隆皇帝知晓班禅一行顺利翻过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六成)之后,非常高兴,并赐给了班禅一座时钟。因为班禅每次接到圣旨,都跪地合掌恭敬地接旨,所以乾隆皇帝还特许班禅以后接到圣旨不用下跪,即使跪下了也要让宣旨的人将其立即扶起。在路上,乾隆皇帝除了安排沿途各地要细心接待班禅之外,还不停地赐给班禅各种礼物,各方面都给了班禅极高的礼遇。
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六世班禅到达了承德避暑山庄,见到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迎接班禅,早早地就走下御座,来到大殿门口。见到班禅后,乾隆皇帝握着他的手,将他引至御座并相对而坐,像朋友一样亲密交谈。
来到北京后,班禅主要在西黄寺居住。虽然昭庙是专门为六世班禅而建,可他在昭庙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进行了法事活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班禅来到这里为昭庙开光诵经,从十八日到二十一日,一共三天时间。这期间,刚从清西陵祭拜完父亲的乾隆皇帝还到这里会晤了六世班禅,班禅献给皇帝哈达两条,皇帝回赠了三条,以示极高的尊敬。
来到北京后不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六世班禅大师突患天花,乾隆皇帝为其写诗祈福。但天不遂人愿,班禅大师最终医治无效,在北京西黄寺圆寂。乾隆皇帝听闻噩耗,非常悲痛,决定辍朝一日,并且命令京城所有佛寺诵经49天,为班禅超度。为了纪念六世班禅,乾隆皇帝特命在班禅生前住过的西黄寺西侧建造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即“清净化城塔”,将班禅的衣冠、经卷和生前物品供奉于塔内,以便后人世代瞻仰。这座清净化城塔而今依然坐落在承德外的西黄寺中。后来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僧众都要在西黄寺和雍和宫诵《六世班禅功德经》,以缅怀这位爱国宗教领袖。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这座昭庙后来的情况。班禅死后,历代清朝皇帝都会经常来此上香。咸丰十年(1860年),在火烧圆明园的同时,英法联军也将香山中的这座昭庙焚毁,并实施了抢劫。整个昭庙受到了严重破坏,当时只剩不易焚毁的琉璃牌楼、各个石座和建筑台基以及这座宏伟的琉璃塔。
到了民国时期的1920年,前民国总理熊希龄在这里成立了香山慈幼院。在此期间,昭庙曾被辟为女子红十字会香山医院。1956年香山公园开放之后,这里主要是公园的服务场所。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庙,是2010年之后修缮完成的,修缮工作再现了昭庙在清代的历史风貌,让我们在古朴的香山中,能看到汉藏文化在建筑中的完美融合,品味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之美。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昭庙这组建筑、班禅六世和他的爱国事迹以及藏传佛教的小知识。其实香山的众多历史遗迹及传统建筑都包含了不少的文化和故事,大家在游览香山之时,可能会遇到其他讲解员,大家也可以听一听他们对不同古建筑及其传统文化的解读。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由来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15世纪格鲁派形成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格鲁派成为藏族社会中实力最强的教派。165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进京入觐,次年被清朝顺治皇帝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赐以金册、金印。1713年,第五世班禅被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亦赐金册、金印。自此,清中央政府正式确立了达赖、班禅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以后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地位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才得以确立,并由此成为一项历史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