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颐和园铜牛处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颐和园中特别适合拍照的地方,北面隔着广阔的湖水可以看到宏伟的佛香阁,西南面可以看到修长秀美的十七孔桥和壮观的廓如亭。同时,在我们面前还有一头可爱敦厚的大铜牛,我们可以和它合个影。不过大家先别急,在拍照前,我们先好好了解一下这头大铜牛,它可是非同一般的“牛”!

铜牛与十七孔桥(拍摄:郅立成)
这头铜牛的身份可不一般,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鎏金铜牛,还是北京城的“五镇”之一。古人认为,西、东、北、南、中五个方向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于是在北京城的五个方位各设置了五个镇物。北方属水,这头铜牛就是用来镇水的,因此也成为北京城重要的守护者。它身子朝西,安静地卧在青石座上,头朝西北,双目炯炯有神,远望着湖对岸的万寿山,整个体态显得非常生动、逼真,是一件极佳的艺术珍品。

铜牛与万寿山(拍摄:郅立成)
那这头铜牛是怎么来的?
这头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距今260多年,见证了整个颐和园的历史。但关于它的由来,历史上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头牛象征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中国古代园林有“移天缩地”的传统,也就是在园林里再现天象或地理的布局。在颐和园里,佛香阁那里(动作:手指西北方向的佛香阁)的建筑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宝殿,而巨大的昆明湖就象征着“天河”。昆明湖的西面有一个“耕织图”景区,里面有“蚕神庙”和耕作织布的雕刻,所以那片景区就象征着织女。而这头铜牛的身子朝向湖对岸的耕织图景区,因此可以说它象征着牛郎。天上的牛郎织女每逢七夕会见一面,但颐和园里的牛郎织女显然是见不着的,不过这样的说法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
另一种说法与大禹治水有关。大家请看,牛身上雕刻着的八十个篆体字(动作:引导游客看向铜牛右侧身上的文字)被称为《金牛铭》,是乾隆皇帝自己写的一篇铭文。虽然不太好辨认,但是意思非常清楚。大家看前八个字,写着“夏禹治河,铁牛传颂”,意思是说当年大禹治水,铁牛的事被后人传颂。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每治好一个地方,就铸造一头大铁牛沉入水底,以绝水患。那有人就要问了,治理水患为什么要铸造铁牛呢?有一种解释是说,古人因为对自然科学认知有限,就觉得发大水是由于“水精”,也就是水里的蛟龙作祟所致,因此要拿能克制蛟龙的东西来镇住它。古人相信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蛟龙属水,而牛属土,土能克水,所以人们认为铸造铁牛就能制服蛟龙。后面八个字是“义重安澜,后人景从”,意思是铸造铁牛的事关系到天下水患的安定,我们后人就像影子一样,也这样做。所以,这头牛真正的作用在于治水。昆明湖虽然不小,但湖水很浅,水量不大,波澜不惊。那么,为什么需要拿这么贵重的铜牛来“镇”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治水的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世世代代都在种地、种粮食。作为农业民族,我们对水可谓又爱又恨。如果水少了,就会干旱,庄稼就会枯死;如果水多了,就会洪涝,庄稼会被淹死,甚至整个家园都会变成一片汪洋。因此,中国古人特别重视治水。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抗击洪水,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并利用聪明才智,将以前“堵”洪水的做法改为“疏导”洪水,尊重自然规律,历经13年最终战胜了洪水,完成了治水大业。乾隆皇帝不但将大禹治水的事刻在了铜牛上,还命人在一块5吨重的大青玉上,将大禹治水的故事雕刻出来。现在这块巨大的玉雕就在故宫的宁寿宫里,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言归正传,中国人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将洪水“变害为宝”。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父子便将四川曾经的“灾河”岷江江水一分为二,将河水引向成都平原,利用分水堤、飞沙堰等工程调节江水的流向及水量,使成都平原在丰水期不被洪水侵袭,枯水期又有足够的江水来灌溉土地。虽然李冰父子利用智慧“驯服”了洪水,但古人的认知水平和咱们当代人显然没法比,他们也认为发大水是由于“水精”蛟龙作祟,于是就用石头雕刻了五头犀牛放在江水边,用来镇服蛟龙,防止洪水的发生。
但犀牛对于中国人毕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动物,因此后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常见的牛作为震慑“水精”的神器。比如,在山西省永济市的蒲津渡,有一座唐代修建的跨越黄河的巨型浮桥,浮桥需要被固定住,因为人们相信牛有镇水的效果,所以就在黄河两岸各设置了四座铁牛,每座铁牛重五六十吨,底座下面还有巨大的铁柱斜插在地下进行固定。但是有的铁牛还是被洪水冲走了,咱们上学时学的《捞铁牛》一文,就记载了宋代人们打捞这几头铁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金属牛在全国各地的水边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型金属牛”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文物,最著名的就是颐和园的这尊铜牛。
咱们再说回来,虽然大禹铸造铁牛只是传说,但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制服洪水、保护家园、造福苍生的美好愿景。俗话说“宝塔镇河妖”,遍布全国的龙王庙、大铁牛等,都是这些美好愿望的体现,这铜牛身上的“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同样表达了永远制服水患的心愿。
好,说完了铜牛和治水文化,咱们再来说一说铜牛身边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颐和园里最长的一座桥。桥东西长150米,体量巨大而形态纤细优美。和铜牛一样,它也是清代乾隆年间始建的,模仿的是北京西南的卢沟桥。桥的两端连接着昆明湖东岸和象征仙岛的南湖岛。
因为时间问题,咱们今天重点来说一说十七孔桥的“十七孔”为何意。中国有很多吉祥的数字,比如五、六、九、十等,比如皇帝就常用数字九,因为九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因此也代表了皇帝的“至尊”。古人对数字的运用非常讲究,而“十七孔桥”却很难一下子看出它这个“十七”象征了什么。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桥的其中一头来数,就可以发现,从桥的任意一头往中间数桥洞,数到最中间最大的那个桥洞的时候,都会数到“九”。不信大家可以数一数(等待游客数完)!
“九”代表了皇帝的至尊地位,而这也正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数字和等级文化的体现。另外,除了桥洞,十七孔桥上的狮子也非常有特点。桥上刻着五百四十四只形态各异的狮子,非常的精美,大家一会儿可以到桥上好好观赏。

十七孔桥(拍摄:郅立成)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与治水相关的传统文化和这座十七孔桥。其实,颐和园中还有不少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请大家继续游览,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金牛铭
正文: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Yǐng)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jù)数鼍(tuó)鼋(Yuán)。潫(wān)此昆明,潴(zhū)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翻译:
大禹治理黄河,人们传颂他铸铁牛的事迹,这是安定水患的重大义举。后人像影子一样跟从他这样做。铜牛是金属所制,包含了《易经》中的乾卦,意思是天道;做成牛的样子,是取坤卦,意思是大地。蛟龙会远远地避开,何况那些水中的猛兽和鱼鳖。美丽的昆明湖水,水面号称万顷。在这里的铜牛上写字,永远镇服水患。巴邱和淮水等地方,都一同避免灾害的发生。人们称颂汉武帝的功业,可我却仰慕唐尧。我在西海(昆明湖)边设立的铜牛是吉祥的兆头和符号,敬请上天降吉祥给我。乾隆二十年。

金牛铭(拍摄:郅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