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鸿慈永祜遗址石刻或安佑宫介绍牌处
大家好!欢迎来到“鸿慈永枯(hù)”景区。咱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在圆明园中比较偏僻,如今看上去也非常荒凉,但这里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曾经坐落着圆明园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组建筑!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清代皇帝生活、工作的场所。整个园林景色秀丽、山水相间,亭台楼阁因地制宜、星落其间,并不刻意追求工整,总体来说是一座很有情趣和休闲特色的皇家园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是我们对圆明园的一般印象。
但圆明园里也有特殊的地方,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位置上曾经的建筑就非常的肃穆、庄严,并且体量非常大。在整个圆明园里非常突出,和周围环境甚至有些不协调。那么这片建筑是谁建的?为何要修建它?这片建筑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祭拜祖先。古人认为,祖先死后,其灵魂仍然在,会保佑或影响现在活着的人。因此,古人很早就有了祭拜祖先的传统,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久而久之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孔子说“慎终追远”,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那么,为了体现对于祖先的尊重和追思,就需要一个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此也就产生了家庙或宗庙。
中国很早就有了“宗庙”,距今三四千年的夏商时期便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宗庙。而宗庙祭祀制度在周代得到了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宗庙制度。周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宗庙或家庙,在此,我们只说天子的宗庙。天子宗庙里祭祀着王朝从开国的太祖起七代的祖先,后面的天子死后,也会进入宗庙受后人祭拜。紫禁城东南角那片宫殿建筑就是天子(皇帝)家族的宗庙,即大家熟知的“太庙”。祭祀祖先是历代统治者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不会有这种规模的宗庙,但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来祭祀祖先和祈福,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见祭祀先祖在人们传统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我们知道,自雍正皇帝开始,清代皇帝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我们所处的这片圆明园里生活。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认为在圆明园也需要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正式场所,因此便有了这片鸿慈永枯。“鸿慈永枯”四字大概的意思是“祖先鸿大的慈爱永远赐福保佑着子孙”,从名字里就体现了这片建筑的主要功能。
与太庙这一高等级的宗庙场所不同的是,鸿慈永枯更类似于皇帝自己的家庙。这种皇帝的家庙在汉代就产生了。清朝建立后,顺治皇帝重建了紫禁城里的奉先殿(故宫钟表馆对面)。奉先殿就有家庙的性质,里面供奉了顺治皇帝之前的几位祖先。雍正皇帝在现在的景山公园里建了寿皇殿,供奉着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而乾隆皇帝也想修建家庙纪念自己的父祖,他说,祖父在位60年,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都受到了祖父的滋养,而人们还不知道;子孙和大臣们都被祖父教育而无处祭奠他,所以他父亲在寿皇殿安置着他爷爷的画像。这样(大费周章)的事情不是想办就办的,而是我父亲为了全天下人报答我祖父啊!其实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乾隆帝)也想跟我父亲一样花很多的钱来建一所规格极高的家庙,这可不是我一时兴起想浪费民财啊!我也是为了纪念为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祖父、父亲才这样做的!
所以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乾隆五年)就开始了“鸿慈永枯”的建设,花费了大约60万两白银(相当于乾隆元年户部存银的1/50,1万个县官的年薪),历时3年,终于打造出了一座等级极高、规模宏大而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安佑宫”(即鸿慈永枯),从中也体现了任性的乾隆皇帝对于祭祖不计成本的尊崇。
值得注意的是,这片区域位于整个圆明园的边缘位置,大家能走到这里也很不易。那为什么将这么意义重大的建筑建在这里呢?因为当时这里除了正好有一片安静的空地之外,还是整个圆明园最清爽、干燥的地方,所以乾隆皇帝把家庙建在了这里。
下面咱们来说一说这片景区的构成。这片景区规模非常庞大,南北长185米,东西长160米,占地将近3万平方米(因为是家庙性质,因此和占地将近20万平方米的太庙没法比)。和中国大多数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一样,鸿慈永枯的正门在南边(动作:手指南方)。又因为它的规格很高,因此它有两道宫门。最南面是四根望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华表”,外观上与天安门前面的差不多。4根望柱的中央是一道琉璃门,这是第一道门。琉璃门上面写着乾隆皇帝手书的“鸿慈永枯”匾额,因此这片景区统称为“鸿慈永枯”。过了这道门还要过一条小河,第二道门是这片建筑的主体——安佑宫的宫门。宫门修建在高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门口有一对高大的麒麟石刻,雕工非常细腻逼真,象征着吉祥富贵。进入这道门,就进入了安佑宫的大院。但要进入安佑宫,还要经过一条小河以及一座类似殿宇的安佑门。过了这道门,巨大的安佑宫才会出现在眼前。
安佑宫的建筑规格非常高,采用重檐歇山顶的样式,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天安门、保和殿那种大屋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古代建筑中的至尊——太和殿。安佑宫是乾隆皇帝所建,里面供奉着他祖父康熙皇帝和父亲雍正皇帝的画像,同时里面也按古制安放着祭祀用的乐器,比如编钟、编磐(编磐是用新疆进贡的3块巨大的上等青玉做成的)等祭祀用的礼器。正式祭祀的时候,跳舞奏乐的有200余人,规格极高。在祭祀前,皇帝本人要斋戒3日,期间不能喝酒吃肉、不能近女色,甚至不能处理刑事案件等。
只要是乾隆皇帝来到圆明园,肯定会到这里祭拜他的父亲和祖父,用自己认为虔诚的方式来祭拜祖先,以凸显自己的孝顺,同时也以此达到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意图。后来,清朝皇帝在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清明节、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以及先皇诞辰等重要的日子,都会来这里举行祭祀活动,表示自己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死后,他们的画像也被供奉在这里,受后世子孙的祭拜。
最后,来说一说这片威严的祭祖场所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时安佑宫里还有数百名太监、宫女等,因为宫门被锁,结果被活活烧死在了里面。这也是清朝落后而导致的屈辱。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的时候,因为这里有祭祖性质,所以成了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然而,重建工作仅仅建了个大概轮廓,因为国力有限、资金不足,第二年就停工了。又过了二十多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后又碰上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动荡,北京地区兵荒马乱,这片建筑也彻底被毁于各种各样的灾祸。
虽然鸿慈永枯景区现在只剩一片荒芜,连残垣断壁都没有了,但是这片地方毕竟曾是圆明园规格最高的建筑群,终归还是有几件大型文物保存下来,只不过这几件文物都不在圆明园里。我们刚才说过,鸿慈永枯景区的正南面(动作:手指南方)的入口有两对华表和一对麒麟(高2.6米)石刻。现在这对麒麟和其中一对华表在北京大学西门,也就是北大人流量最大的那个门(动作:手指东南方),成了北大风景的一部分。还有一对华表被移至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分馆里面。这些文物虽然不能说话,却也默默见证着历史,大家有时间的话都可以去看一看。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鸿慈永枯景区和它所承载的中国古代追祭祖先的传统文化。除了这片景区,圆明园中的很多景区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希望大家多去了解。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宗庙与宗法制
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是一种统治者按血缘来继承、分配权力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周代发展成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权力。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的庶子、次子则是小宗,最高权力只在“大宗”中继承。总体来说,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统治者权力、财产的有效延续,并维护其统治。在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宗法制始终发挥着作用,历代对宗法制也不断进行变革,嫡长子继承制也不再是固定形式,比如清代十多位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算是嫡长子。
宗庙祭祀活动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它是祖先崇拜的信仰形式的外化。在古代,很多国家大事都在宗庙中进行,以表示统治者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国语·鲁语上》中对此解释道:“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可见宗庙制度具有体现统治集团血缘关系纽带、帝王权威和宗主身份等尊卑秩序的重要功能,维护着古代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