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解说词

位置:碧云寺山门石狮前

大家好!欢迎来到碧云寺。碧云寺是一座佛教寺庙,而香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种说法称香山的名字就来自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出生的地方附近有座山,就叫作香山。他在传道的时候,很多弟子就到香山修道,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去香山修行,因此香山也成了佛教名山。东汉以来,佛教传入我国并落地生根,香山的名号也来到了中国。因此,中国很多拥有佛教底蕴的地方都叫作香山,据统计全国共30余处,咱们所在的香山就是其中之一。香山曾经有很多佛教寺庙,比如那边(动作:指向南部)的香山寺和昭庙。另外,历史上还有山顶上(动作:指向西部上方)的洪光寺和下面(动作:指向东部)的弘法寺,绝对称得上佛教名山。这里的佛寺虽然多,但咱们所在的碧云寺绝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它的经历和硬件条件在整个北京都是绝无仅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碧云寺的大历史与大“兼容”。

碧云寺的环境非常不错,有山有水,环境清幽,历来是帝王将相或文人雅士喜爱的地方,很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都和这里有紧密的关系。早在金朝,金章宗就在这里修建了“玩景楼”,顾名思义,就是品玩欣赏美好景色的楼阁。元代,这里又成了宰相耶律楚材家族的住所。后来,他家有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把这里捐出来修建了寺院,寺院被命名为“碧云庵”,这便是碧云寺的前身。在当时,碧云庵的景色非常好,山林环绕、溪流淙淙、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所以成为京西的一大名胜,著名的“碧云十景”便出现在这个时候。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管理御马监的太监于经看上了这块地方,仗着皇帝的宠幸,动用国库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养老之所,并重修寺庙,改名“碧云寺”。此外,他还打算死后埋于此地(动作:指向寺庙深处),只不过后来他被下狱而死,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过了100多年,到了天启年间,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魏忠贤又看上了这里,再度扩建了寺庙,并大兴土木,修建豪华陵墓。不过他的结局咱们也知道,被崇祯帝赐死,葬在这里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因为这两个人的遭遇,不少人都认为香山有灵性,不容奸臣玷污。不过,这两位倒是让碧云寺的规模扩大了不少,我们身旁的这两座大石狮就是魏忠贤留下的。当时明朝人都说,西山的寺庙虽然多,但还是要数碧云寺的景色最好,环境最优。

清代,碧云寺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因其处于皇家园林静宜园里面,所以也成了皇家寺院。如今让碧云寺名震天下的供奉有五百罗汉雕像的罗汉堂以及后面壮观的金刚宝座塔都是兴建于清乾隆时期,这些名胜一会儿我们都会看到。

碧云寺石狮(拍摄:李彦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三山五园大肆劫掠,并把这些园林付之一炬,静宜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南边的那个香山寺被烧得荡然无存。在这场浩劫中,碧云寺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因此,碧云寺在之后的时间里多次成为历史的焦点。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碧云寺失去了皇家寺院的身份,但它并没有衰落,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扮演了更多角色。

民国初年,这里成立了中法大学,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法大学涵盖了小学至大学的教育,教育家蔡元培任首任校长,校董包括出任过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和行政院长孔祥熙等人。

除此之外,在深深的院落中,碧云寺还有着一些轻松而灵动的地方。当年乾隆皇帝来到这里时,一眼就看上了碧云寺的风景,他非常喜欢这里,并在碧云寺的一侧修建了自己的行宫,将这座寺庙打造成了一座花园。那这个行宫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动作:引导听众走向水泉院)。

位置:碧云寺水泉院

现在我们在的这个位置是碧云寺的水泉院。咱们刚才从山门一路走到这里都是上坡,可见这座碧云寺是依山而建的。而这样的总体布局,恰恰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因为讲求众生平等,而极乐世界也是一片平坦的,所以佛寺都在平地修建。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山水文化和隐逸思想的影响,开始在地势不平的山中修建寺庙。所以,我们中国的很多著名寺院,例如几个菩萨的道场都是建在山中(即佛教四大名山),这种“深山古寺”也成为我国寺庙的一大特点,碧云寺就属于这一类。

我们现在所处的平台下有一个池塘,那里不仅有一座假山,还有一座亭子(动作:指向相应景物),乍一看好像和寺院没什么关系,更像是江南的园林,事实上,确实是按照江南园林的风格设计的。

刚才我们说,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这里,因此在这里修建了一处行宫,我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行宫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江南的园林一般都是在平地水网上建造的,而这一处行宫却将江南园林搬到了山坡上,不得不说颇具创意。

我们看这里的水。这儿曾经是一处清泉,泉水从高处缓缓流下,虽然比不上玉泉山的水,但是乾隆皇帝也比较爱喝。另外,这里依照山势巧妙地进行设计,比如这一堵高墙(动作:指向崖壁)实际上是一处崖壁,但是在这里将其设计成了一堵高墙,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上面的假山上还有一座承露台,说是以前汉武帝时期有位道士能用天上的甘露让人长生不老,所以乾隆皇帝也在那里修建了承露台。从这里往上看,处于仰视的状态,好似仙境就在眼前,有着美好的寓意,而这也是中国人因地制宜的造园艺术的体现。

好,既然碧云寺还有更高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去碧云寺后院地势最高的地方看一看(动作:引导听众走向碧云寺石牌坊)!

位置:碧云寺石牌坊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就属于碧云寺的后院。宏伟的金刚宝座塔就在院子的后面,而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则在金刚宝座塔的下面。

大家请看,这里前后共有三个牌坊。前面一个(动作:指向东面的木牌坊)是木牌坊;咱们面对的这个是第二个,是一个石牌坊;而最后那个(动作:指向西面的琉璃牌坊)则是一个砖石结构的牌坊,看着更为敦实。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实,这就体现了建筑的“过渡”。咱们看一下石牌坊那边的建筑,它们都是汉式风格的建筑,咱们再看后面雄伟的金刚宝座塔,那明显是藏式建筑。如果把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建筑直接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会很突兀,因此建造者便采取了这样的递进设计。从前面那个院过来,首先看到一个传统的木牌坊,然后看到一个虽然是汉式的,但颜色却是白色的牌坊,这就形成了过渡。最后看到的是一个琉璃牌坊,但此时因为有高大的牌坊遮挡,所以看不清楚后面雄伟的金刚宝座塔。当我们走过这牌坊之后,金刚宝座塔就能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会儿大家可以好好观赏这座宏伟而精美的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拍摄:李彦博)

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汉地官式建筑、江南水乡风格、藏传佛教建筑就在这所寺庙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座静谧的寺庙,见证了从金代到当代的很多历史大事。而其独特的布局、多样的风格和稀世的文物,又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

好了,我们今天了解了碧云寺的大历史和其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在香山中,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非常值得大家留意,其中有一些地方会有其他讲解员讲解,大家也可以听一听。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知识拓展

《碧云十景》诗

《碧云十景》诗是元代僧人续溥所作。碧云寺在元代便已经名噪大都,其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景物奇特,为当时的文人所称道。当时的人们还提出了著名的“碧云十景”。以下为续溥《碧云十景》十首诗的内容。

其一《环峰叠翠》

四顾重沓碧嶂围,迢遥一径入林溪。

鸟声相间水声聒(guō),隐隐楼台倚翠微。

说明:本诗主要描写了碧云寺的整体环境。前两句说明了碧云寺周围山林环绕、清幽难寻的环境。后两句从鸟鸣、流水声、深藏于山林的楼台等角度说明了碧云寺优雅而幽静的气质与若隐若现的神秘感。

其二《碧云香霭》

浓阴日作掩长空,出岫(xiù)无心西复东。

逐势随风轻且薄,好施霖雨润群萌。

说明:本诗描写了碧云寺风环水绕、水气弥漫、雾气氤氲(Yīn Yūn)的整体气候环境,突出了碧云寺笼罩在云雾中好似仙境一般的神秘感,最后一句写小雨滋润了可爱的植物,又在神秘中增添了几分清新与活力。

其三《曲径通幽》

扶筇(qióng)犹过碧云西,石径封苔百草萋。

古道萧条行者少,利名终不到幽栖。

说明:本诗描写了碧云寺道路崎岖而清幽。前两句中诗人以自己的视角,扶着拐杖踏着满是青苔野草的小路来到碧云寺。后两句说这条古道萧条,所以来的人少,名和利这些世俗之物到不了这深幽的圣地,在描写景色的同时升华了主题。

其四《危桥跨涧》

马萧萧兮车辚辚,不见咸阳徒见尘。

可惜白头犹赴役,虎溪笑处只三人。

说明:碧云寺山门内有古石桥,桥危而险峻。本诗突出了“桥”的主题,引用了杜甫《兵车行》中的咸阳桥和“虎溪三笑”中的溪上板桥两个典故,前者比喻了战争、徭役这些世俗的苦难,后者象征了乐在志趣之中的忘我。如今的桥为明代改建,与元代的风景已不同。

其五《池泉印月》

月皎寒空池碧澄,池中天上两轮明。

古今日月无私照,只恐渠依水不清。

说明:本诗描写了水泉院中的池泉。前两句描写了天上皓月映照在池水中形成了两轮明月的景色。后两句说日月从古至今都无私地照耀着大地,而地上的泉水有时候却没那么清澈。

其六《洞府藏春》

谩说王乔烂斧柯,武陵台岫意如何?

碧云仿佛桃源洞,避虏秦人争不多。

说明:本诗描写了水泉院的三仙洞,用了观棋烂柯、世外桃源的典故,说明了诗人对三仙洞内超越时空、超越现实幻境的无限遐想,突出了诗人的想象力与避世、忘我的禅意与理想

其七《修竹欺霜》

争妍竞秀斗群芳,一阵西风满日黄。

犹羡七贤千古下,崚(líng)崚节操尚欺霜。

说明:本诗描写了水泉院的竹林。前两句说花儿虽然能争奇斗艳,可随着季节变化,它们终会枯萎凋谢。后两句用“竹林七贤”来代指竹子,说它们不畏严寒风霜,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节操。花儿的短暂美丽与竹子的长久风骨形成对比,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其八《乔松傲雪》

盆中老干势如龙,傲尽丛林无尽风。

本末浑然千古质,当时曾受大夫封。

说明:碧云寺中有一棵受封过的古松,本诗描写了古树的遒劲与坚韧,傲然屹立于千古历史的风霜雪雨之中,从根部到枝叶浑然一体,有历史的质感。它也曾因历史的沧桑与独特的外形受到封赏。

其九《奇桧连阶》

庭阶花草四时鲜,须信人间有洞天。

方寸苟能忘物累,阿谁不是散神仙。

说明:碧云寺的建筑周围长着很多造型奇特的柏树,与古寺的石阶相连,构成了奇特的景观。本诗描绘了石阶周围花草的一番小天地,可谓别有洞天。而在这小小的空间中能够物我两忘,达到这种境界,谁不是天上的神仙呢?对小环境的描写折射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其十《楼台萧洒》

白云绽出碧楼台,疑是从天飞下来。

隔断红尘千万里,禅心不索巧安排。

说明:本诗的前两句说白云中的楼台若隐若现,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样,表现了碧云寺雾霭环绕的神秘与建筑的高耸。后两句说这里远离尘世的纷扰,非常适合修道,反映了碧云寺清幽、静谧的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