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位置:长廊东部起点第一间
大家好!欢迎来到颐和园的长廊,咱们所在的这个位置是颐和园长廊的东端。颐和园中有不少宏伟壮观的建筑,比如南边的那座十七孔桥、上面的佛香阁(动作:分别指向两处景点方向)。和它们比,咱们眼前的长廊并不算显眼,对于很多游客来讲,它或许只是个逛累了歇歇脚的地方而已,算不上什么景点。事实上,这条长廊可不一般。它是我国古典园林里最长的廊子,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长728米,基本贯穿了万寿山前面这长长的湖岸。它也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过六十大寿的礼物之一,目的是方便太后在岸边休息赏景。不过,“长”还不是这座长廊最有价值的地方,真正令它久负盛名的是长廊中那些数不清的彩画。
如果您刚从西边过来,估计您会发现,虽然从外边看这条长廊平平无奇,但如果从长廊里面看,就能发现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制了不同图案的彩画。因为长廊很长,所以这里的彩画非常多,据统计有14000多幅,这些彩画大多是山水和花鸟,是中国画中很常见的题材。不过,大家注意观察,还能发现长廊中的一些彩画其实画的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故事。
咱们可以看一下这一幅彩画(动作:指向长廊第一间北侧的第一幅彩画),大家可以猜一猜这是哪个著名的故事(注:留足时间让观众猜测画中的故事)?

长廊《隆中对》彩画
大家请看,画中有三个人,中间那个人右手拿着一把羽扇,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应该很容易猜到这人是诸葛亮,左边一个少年拿着一幅画,诸葛亮正指着那幅画,可以推测这个少年是伺候诸葛亮的童子,所以这里应该是诸葛亮的家。那么,根据这个线索,我们想想在诸葛亮的家里发生过什么著名的历史事件呢?这就很容易猜到了,分别是“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而这幅画中看不到关羽、张飞的形象,只有刘备和诸葛亮说话,因此可以判定这幅画讲的是“隆中对”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为刘备定下先三足鼎立再一统天下战略的场景。
有的人可能说了,这幅画画得一点都不准确。确实,这幅画中人物的穿着、家具以及房屋的装修风格等显然都不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比如诸葛亮坐的凳子和刘备坐的榻,都是唐代以后的形制,而且家中的环境和装修非常华丽,并且风格也是明清时期的,根本就不是当时诸葛亮这种“自耕农”能负担得起、住得上的,可见这幅画的画工并没有什么专业的历史知识,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
这样的情况在长廊的彩画中比比皆是,不过,我们并不能怪这些彩画不严谨,而是古代历史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了变化,是经过不断丰富加工的。
咱们就拿这幅画的内容来说,正经八百的史书《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隆中对”的记载都比较简洁。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的故事则被描写得非常生动,给刘关张三兄弟加了很多戏。这个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刘备到诸葛亮家请他出山,第一次在路上听到农民在唱诸葛亮创作的歌曲,结果到了地方,童子说诸葛亮不在,且归期未定。刘备只能回去,在路上还碰到一个高人。他以为那人是诸葛亮,就和那人聊了很多。回到新野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家了,又要请他去,张飞为此和刘备还发生了争吵……总之,内容非常丰富,过程非常曲折。
为了描写“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三国演义》用了差不多5000字构成了这紧凑且丰富的情节。那《三国志》是怎么叙述这件事的呢?里面说得非常简略,一共就用了12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就说了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然后就直接进入“隆中对”的问答环节了。诸葛亮后来写的《出师表》,描写这件事用字也不多,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把这两件事叙述清楚了。
这么一对比大家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差这么多呢?事实上,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历史故事的演绎。

长廊《关羽华容道捉放曹》彩画
三国之后,没过多长时间,人们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三国历史增添剧情了。比如,“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因为正史的描写非常简略,所以给了历代故事传播者以极大的创作空间。又如,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就有以三国故事为底本的“杂史”“杂传”出现,这些对三国故事的拓展描写也被称为“委巷之说”,就是指民间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经过不同的人口口相传,也许故事主体没变,但是传着传着,故事细节就丰富多了。

颐和园长廊(拍摄:陈阳)
唐代已经有了类似于今天“说书”的人。三国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说书人经常会讲一些三国故事给大家解闷儿。到了宋代,城市和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因为这些人在平时有着很强的文化需求,所以,当时“说书”的行当变得更加繁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市民提供表演的场所“瓦舍”,瓦舍里有很多小圈子“勾栏”,艺人们就在里面为市民提供表演。这一时期,三国故事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说书艺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入了他们的“评书”中,着重突出了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勇猛……这些人物性格,使三国故事更富传奇色彩。当时的故事多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如果要形成连续的小说,就必须把这些故事串起来。
元代,出现了一本《三国志平话》,这本书将民间很多不成体系、零零碎碎的三国故事集中起来。不过,全书总共才8万多字,并且文字很简略,叙事也比较粗糙,甚至很多故事还缺乏上下文的联系。真正将整个汉末三国故事写成今天这样的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剧家——罗贯中。他写了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过这还没完,到了明朝,这一部著作还在不断演变,直到后来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对很多故事其实都有演绎,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华容道捉放曹、空城计等,其中也包括这幅彩画“曹操献刀”(动作:指向南侧内檐的“曹操献刀”彩画)。虽然《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并不高,但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诸葛亮、刘备等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逐渐被人淡忘,人们更多记住的是刘备为延续大汉王朝的殚精竭虑,诸葛亮的智慧和对刘备的忠诚,等等。这些正是我们中国人理想人格的体现和追求。
在长廊的古典名著彩画中,三国题材是最多的,另外还有不少《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杨家将》,以及《白蛇传》《西厢记》的彩画,这些名著的很多情节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是由历代的传播者不断填充而逐渐形成的,虽然故事大多都很理想化,但都是民间大众对于美好社会、美好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

颐和园长廊(拍摄:陈阳)
最后,咱们再说一说这座长廊本身的历史。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焚毁了这座长廊。到了光绪时期,为了给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大寿,光绪皇帝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了长廊。新中国成立之后,长廊经历了三次大的修缮工程,我们现在看到的彩画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绘制或修补的。虽然很多彩画的时间不长,但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师傅绘制的,使用了传统彩画的技艺,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好,今天我们大概了解了颐和园长廊的基本信息和中国古典小说内容演变的历程。一会儿大家在继续游览长廊的时候,肯定还能看见不少名著中的桥段和场景,希望大家能够多留意。除了长廊,大家在游览的时候,还会在其他景点遇到我们的讲解员,也请大家听一听他们对不同古建筑及其文化的解读吧!
好,我们这一站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清代建筑彩画的主要类型
传统建筑的彩画按照等级和适用范围,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1.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萌芽于明末清初,是从明代点金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清代彩绘中等级最高的,只用于宫殿、祭祀场所等重要建筑群的主殿,比如太和殿、景山寿皇殿、天坛祈年殿、太庙主殿等。比较常见的图案有龙和玺彩画,就是画两条相对的金龙,主要应用于紫禁城三大殿。还有龙凤和玺彩画,是画一龙一凤相对,天坛祈年殿和故宫的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六宫等用的就是此种彩画。另外还有凤和玺彩画(只用于地坛皇祗室)、龙草和玺彩画(用于三大殿周围的门、阁)、凤草和玺彩画等。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用于宫廷、王府等。清代的旋子彩画是在明代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旋子彩画主要绘制于建筑的梁和枋上,其基础构图比较一致,都是在梁或枋的两边绘制箍头,箍头内侧绘制一个近方形的盒子,盒子内侧再绘制一条箍头,中部的位置绘制旋花。旋子彩画的种类有混金旋子彩画(太庙主殿内檐三间)、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寿康宫东西配殿、故宫箭亭)、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皇宫次要建筑)、金线大点金旋子彩(宗庙、坛庙、王府的主要建筑)、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王府的次要建筑)等。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产生于江南一带,是园林装饰中常见的一种彩画。其传入宫廷后被广泛用于皇家园林中,长廊中的故事彩画基本都属于此类。苏式彩画在造型上主要分为方心式、包袱式、海蔓式。内檐的画基本属于金线方心式苏式彩画,外檐彩画主要是金线包袱式苏式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