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第六篇 三山五园中的其他传统文化地标
三山五园面积广阔,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遗迹或文化遗存。除了而今被世人所熟知的圆明园、颐和园和香山之外,在这广阔的区域中还有着不少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景点和文化遗产。本篇中,我们将走进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探寻其中的文化奥秘,解开其中的传统文化密码。
第一站 卧佛寺
解说词
位置:卧佛寺琉璃牌坊后
大家好!欢迎来到十方普觉寺。咱们先看这个名字——十方普觉寺,来这里之前,我是真不知道这个名字指是哪所寺庙,但是如果说卧佛寺的话,我就知道了,因为里面有一尊卧佛。实际上,北京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寺庙,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俗称。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在西直门外有座寺,里面有个五座的金刚宝座塔,所以我们叫它“五塔寺”,但如果说它的真名“真觉寺”,估计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又如,说到觉生寺,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这是哪个寺,但如果说大钟寺,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因为北三环那座寺里有座著名的永乐大钟,所以我们俗称它为“大钟寺”,并且这个名字还成了那片地方的标准地名,现在轨道交通13号线的其中一站就叫“大钟寺”。它们和这座十方普觉寺一样,都是因为寺里的标志性建筑或著名文物而得到的俗称,所以俗称比真名更著名。
在北京的众多寺庙里,卧佛寺的位置比较偏,就算在北京植物园里,它的位置也不算显眼。不过,这座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算得上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附近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院,能保存到今天,也算非常幸运。
这座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在整个大唐掀起了“佛教热”,在此期间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这座寺叫作“兜率(dōu lǜ)寺”。兜率是一个佛教词汇,有“知足”“妙足”的意思,也是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所以,如果有人有过分的欲望或是非分之想,想让佛祖保佑自己达成目的,那显然就不合道理了。这座兜率寺里据记载有一尊檀木雕成的卧佛,清朝时期才消失。这座兜率寺的规模并不大,只是现在佛寺主体内院的一部分。真正让这个寺华丽转身的是元朝。
元朝的时候,这座寺的名字叫“寿安山寺”。从元代中期的元英宗开始,元代的四位皇帝都对寿安山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比如,元英宗对扩建这座寺庙非常执着,甚至将反对的大臣处以杖刑或直接处死。为了建造寺庙,他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前后征调上万人参与工程,并冶炼了50万斤铜,于1321年铸造了一尊巨大的佛像。这尊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54吨,体现出元朝当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制造”能力。整个佛像并不是和一般佛像那样站着的或打坐禅定的,而是侧卧着的。佛像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造型,朝南侧卧,右手撑着头,姿态安详,据说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姿势。这个卧佛非常大,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制卧佛,一会儿我们进到里面的卧佛殿时,可以一睹这尊大佛的真容。
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修建了这座寺庙,但是元英宗并没有看到寿安山寺建成。他去世8年后,元文宗追加了预算并增添了人手,寿安山寺才终于建成,并成为西山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寺名刹,由此基本形成了而今卧佛寺的轮廓。
到了明朝,历代皇帝仍然对寿安寺非常重视,明英宗还给其赐名“寿安禅林”。明朝,寺院的建筑得到了好几次修缮,其中还修建过一座如来宝塔,为寺院划拨了更多的土地来供养佛寺。万历皇帝甚至用自己的私房钱重修寺院,可见皇帝对这座寺院的恩宠。
明朝末年,社会陷入动乱,寿安寺也没能幸免,香火中断了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建筑也因为年久失修倒塌了。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最亲密的兄弟“十三爷”胤祥一家出钱出力重修了卧佛寺,让这里重现生机。这所寺庙是西山的“第一胜境”,重修后,被改名为“十方普觉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卧佛寺的正式名称。到了之后的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经常来此地礼佛,还重修过寺院,并留下了大量的题诗和匾额。比如,这座华丽的琉璃牌坊就是那会儿修建的,牌坊上正反两面的“同参密藏”和“具足精严”几个字,也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另外,乾隆皇帝还在寺院的西侧修建了行宫,行宫素雅而宁静,方便乾隆皇帝来此礼佛的时候休息。经过不断增建、修复,卧佛寺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好,讲了这么多,那这座卧佛寺里具体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进去看看吧[动作:引导游客到天王殿前的娑(suō)罗树下]。
位置:天王殿前右侧的娑罗树下
咱们现在面对的树叫娑罗树,除了这棵之外,对面还有一棵与其对称的娑罗树。这种树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在中国北方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树基本只出现在佛寺之内,那为什么要在此栽培这种树呢?
原因就在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释迦牟尼的母亲当年就是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的。另外,释迦牟尼经过青年时的修道、得道,又经历了数十年的传道后,最终在他80岁的时候圆寂。而他圆寂的地方就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卧佛寺“卧佛”的形状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样子,因此这两棵树也印证了卧佛寺的主题。因为娑罗树的重要象征意义,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以及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所以很多佛教寺院都移种了娑罗树。我们国家很早就有种植娑罗树的记载,比如玄奘法师曾带着娑罗树的种子回到大唐,并在陕西宜君县成功种植一棵,现在这棵娑罗树被移种到了西安大慈恩寺,仍然枝繁叶茂。卧佛寺的这两棵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每年开花结果的时候,娑罗树异常的美丽,成了卧佛寺的一大景观。
最后咱们再说一说这座寺庙之后的经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三山五园烧杀抢掠,虽然卧佛寺也在三山五园区域内,但因为卧佛寺不完全属于香山静宜园,不是英法联军劫掠的重点目标,因此幸免于难。光绪时期,慈禧太后曾经两次来这里礼佛,还题写过一幅“性月恒明”的匾额,就挂在现在卧佛殿的殿前檐下,非常醒目,一会儿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亲眼看看慈禧太后的字。民国时期,卧佛寺曾经被一些社会显贵和基督教会租用。因为年久失修,卧佛寺的建筑再次陷入破败甚至倒塌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卧佛寺先后被定为市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卧佛寺能走过1300多年的时间非常不易,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历史名刹。如果以后有亲友来植物园游玩,也请他们来卧佛寺参观游览吧!
今天我们知道了卧佛寺的历史和其中一些文物的信息。不过,我们只从很少的方面介绍了卧佛寺,佛堂肃穆,不宜喧哗,因此里面的很多佛像尤其是那尊卧佛,以及众多的石碑和珍贵文物,还要大家亲自去观赏、品味。
好,关于卧佛寺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释迦牟尼生平
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历史上确切的记载不多,但总体能知道,他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生活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他出生在现今尼泊尔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为刹帝利(第二等级)种姓。他29岁的时候有感于人间各种烦恼与痛苦,并对当时所信仰的婆罗门教不满,因此就舍弃了作为贵族的优渥生活,开始出家苦修。经过六年的苦修,他认为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便来到了迦耶城,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悟,并最终证觉成道。觉悟的内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开始收徒传法、教化众生。教化人们要求超越、解脱,直至在道德、宗教等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他后半生一直在各地传道,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求道者”和“大智大慧的思想家”。最终,他在80岁时圆寂,火化后的遗骸也就是今天的“佛骨舍利”。
第二站 玉泉山
解说词
位置:玉东公园西门内或北坞公园等适宜观赏玉峰塔处
大家好!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周围景色非常不错,视野极佳,绝对是北京上风上水的好地方,属于从前三山五园的范围,周围遍布着清代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当时不亚于紫禁城的清政府权力中心,从风景上说,这些园林又汇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景色,可谓北京众多好山好水中的王冠。而咱们现在能清楚看到的玉泉山玉峰塔(动作:手指向西边的玉峰塔),又是其中最为醒目的建筑,称得上是这顶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
我们提及京西北的三山五园,一般都知道颐和园和圆明园(动作:指向东北方向),有的人可能还能说出静宜园,也就是现在的香山。而提到静明园,相信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很陌生。但如果我说玉泉山,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不错,静明园就坐落在玉泉山上。
因为玉泉山目前不对外开放,大家只能遥望玉峰塔,体会玉泉山静明园的神秘感。今天,我就为大家讲一讲玉泉山和静明园的前世今生,为大家掀开这座皇家园林的神秘面纱。
玉泉山虽然没有颐和园、圆明园那般出名,但是从年纪上说,它算得上北京皇家园林里的鼻祖。我们知道,北京是金朝的时候才成为首都的,元朝才成为全国性的首都,但坐落在这里的玉泉山在这之前就已经是皇家园林了。在金朝之前的辽代,现在的北京是辽代的陪都,辽代皇帝经常来这里。辽代崇尚佛教,而当时的玉泉山因为佛寺众多、景色秀丽,所以也就成了修建行宫的好地方。北宋大中禅符七年(1014年),辽圣宗便在此修建了行宫,而这座行宫也成了北京西郊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而更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却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金灭辽后,把首都迁到了现在的北京。作为首都,京西北的这片地区更是吸引了当时皇帝的注意。金章宗完颜璟在这里建造了不少行宫别苑,其中在玉泉山这里就建造了一座行宫,依山傍水,名曰“芙蓉殿”,位置大体就在玉峰塔的下面。金章宗非常喜欢这里,经常带着群臣在这里就着美景来吟诗作对、赏画写字,这里也成了他避暑游乐的好去处。
元代时,因为泉水多,这里成了北京漕运供水的重要来源。这时期,统治者也注意到了玉泉山的环境保护。到了明代,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家园林,也有一些寺庙在此修建。
不过,玉泉山真正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是在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康熙时期,这里原有的寺庙和建筑都得到了修缮和扩建,整个园林粗具规模。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这里被命名为“静明园”。康熙皇帝经常来此处避暑、观稼甚至阅兵。到了他的孙辈乾隆皇帝的时候,玉泉山静明园的建设达到了高潮,里面兴建了东岳庙、香岩寺、仁育宫等,以及我们最熟悉的玉峰塔,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也就是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十六处景观。这一时期的建设奠定了而今玉泉山的景观,也进一步呈现了玉泉山的文化。
玉泉山静明园最重要的代表文化就是水文化和佛教文化。
咱们先说说水。玉泉山的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水”,这里曾经遍布山泉,最大的一组泉水在山的南麓,据说喷出的水柱有一尺多高,因水的色泽像玉,所以被命名为“玉泉”,咱们的玉泉山也因此得名。
肯定有不少人听说过,玉泉山的水特别好喝,以前皇上喝的就是玉泉山的水。事实上的确如此,乾隆皇帝就说过,他曾经品尝过很多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就是天下第一!另外,他还对济南珍珠泉、(杭州)惠山虎跑泉、苏州虎丘等处的泉水进行比较,发现玉泉山泉水的水质最好,因此乾隆皇帝封此处为“天下第一泉”。所以玉泉山的水成为皇室的“官方”饮用水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玉泉山的水最重要的功用不是单纯地为了喝,而是用于京西北的农业灌溉甚至京城内的水源供应。
刚才讲到元代在此处有过水利工程建设。当时元朝将北京设立为“大都”,作为首都,需要运河来运输粮食,而当时却缺乏供给运河的稳定水源,因此主管水利的郭守敬便把目光移到了水源丰沛的玉泉山,并提出了将玉泉山的泉水引入大都的建议。由此修筑了将玉泉山泉水经现在的昆明湖再经河道输送到京城的工程,并在之后一直起着作用。另外,玉泉山的泉水还曾是京西北农业生产的重要灌溉水源。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还有附近的广大区域,曾经都种满了水稻,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西稻。我们知道,水稻是一种非常依赖水的作物,因此清代统治者便用玉泉山的水来给水稻灌溉。喝玉泉山的水,再吃用玉泉水浇灌的京西稻,可见这泉水滋养了整个清代皇室。因为玉泉山的水太重要了,乾隆时期甚至册封了玉泉山管水的神仙“龙神”,还为其修了一座“天下第一泉龙神祠”。每到干旱的时节,乾隆皇帝都会亲自来龙神祠祈雨,据说非常的灵验。
后来,随着京西北的开发,用水量逐渐增多,再加上长年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祸及了玉泉山的泉水,到20世纪70年代,玉泉山的泉水就基本消失了。由此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开发自然,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啊!
除了水之外,佛教文化在玉泉山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说过,早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这里就已经有很多佛寺了,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玉峰塔,就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佛塔也称为“浮屠”,最开始是为了埋葬佛陀舍利建造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佛教的象征建筑。玉峰塔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座佛塔。这座佛塔位于玉泉山最高处,大家能看到塔的周围还有建筑,这片建筑叫作“香岩寺”,而玉峰塔就是香岩寺里的佛塔。这座佛塔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仿照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而建,不过金山寺慈寿塔是木质的,而这座玉峰塔则是砖石结构的。这座佛塔共有7层8个面,高33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海拔)最高的一座塔。塔内有盘旋而上的宽敞石梯,可以到达最高层。因为是佛塔,里面供奉着定光佛(注:也叫燃灯佛,主修过去,与主修未来的弥勒佛、主修现世的释迦牟尼佛并列为佛教三大教主)佛像,所以这座塔也叫作“定光塔”。塔的每层都有精美的佛龛,但早已残失,令人感到遗憾。所幸历经磨难,塔的主体和大多数装饰还在,还能为我们呈现出“玉峰塔影”的美丽景色。
玉泉山上有四座塔,除了中央的那座玉峰塔,山南侧偏西还有一座华藏塔,是一座七层的砖石结构的塔,塔身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因为山势遮挡,在这里不太好看见;在玉泉山北峰那里还有一座妙高塔,是山后妙高寺的宝塔,其外形比较奇特,为一个金刚宝座式的白塔,有汉、藏甚至是印度的风格,塔身呈宝瓶状,塔顶是圆锥形,在民间也被称为“锥子塔”,因为角度问题,现在咱们也看不见,如果大家在玉泉山北侧(五环路上)的话会看得比较清楚。此外,还有一座不太显眼的圣源寺琉璃塔。除了这几座塔外,静明园还有几座敕建也就是皇帝亲自批示建设的寺院,除让皇帝避暑、游乐之外,也是皇帝礼佛、修佛的重要场所。
好,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静明园之后的变迁。乾隆皇帝死后,随着清朝的逐步衰落,内廷的财政开支也开始吃紧。为了节省开支,以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一度撤去了玉泉山的很多设施,并封闭了静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圆明园一样,静明园也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焚毁和抢劫,整个静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不过玉峰塔因为是砖石结构的,不易燃,所以没有倒塌。自此之后,静明园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民国时期这里曾作为公园、工厂用地,玉峰因此塔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整个静明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今天我们了解了玉泉山与其中的水文化和佛教文化,还知道了静明园的前世今生和其中发生的故事。虽然玉泉山的泉水早已干涸,我们无缘品尝,但这座玉泉山玉峰塔却依然屹立在那里,为我们京西北的风光提供了最美的背景,而它也像一位守护者一样,静静地看着古往今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短短的10分钟,很难把玉泉山的历史和风景说尽。希望大家在继续游园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这里的风景,品味品味其中的文化。
好,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玉泉山泉水水量的变化
近800年来,玉泉山泉水是北京城市唯一持续供水的地表水源,它持续为京郊大地的农业生产供给灌溉水源,同时也为北京城的用水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上,有很多记载玉泉山泉水量大、泉眼多的史料。明代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里说这里“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可谓遍地都是泉水。《日下旧闻考》关于玉泉山泉水则有“裂帛湖泉仰射如珠串”的记载,可见当时泉水流速不慢。
到后来,玉泉山的泉水逐渐开始枯竭。据民国政府调查,1928年玉泉诸水的总出水量为2.01立方米/秒,其中玉泉出水量最大时达1.41立方米/秒。1949年,玉泉诸水减为5处,总出水量为1.54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下水的开采量持续扩大,地下水水位降低,玉泉山泉水的水量进一步萎缩。1951年1月,玉泉诸水总出水量仅为1.0立方米/秒,而到了1966年总出水量又下降至0.75立方米/秒,之后的几年出水量逐年减少,直到1975年5月断流。
第三站 北坞公园
解说词
位置:北坞公园耕织图石桥上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坞公园。在我们的周围,大家能看到成片的庄稼地,而更醒目的则是庄稼地里一组一组的雕刻,上面写着“收割”“布秧”“插秧”“一耕”“二耕”(动作:指向周围对应的雕塑)……从名字上我们很容易判断,这些庄稼地里种的是水稻!因为位于北京西北,所以这些水稻被称为“京西稻”。其实不仅这一片是水稻,从三百多年前到几十年前,整个北京西北部遍布着稻田(动作:指向四周)。
现在在北方种水稻,吃大米并不是啥新鲜事,平时吃的大多是产自东北的商品粮大米。东北能那么大规模地种大米,跟其水资源丰富(尤其是黑龙江)、机械化程度高、稻子品种好等原因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小就知道,北京一直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而种水稻需要消耗大量的水,那么哪儿来的水资源去种植那么多的水稻呢?

京西稻稻田(拍摄:郅立成)
事实上,曾经的京西北这一片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比如“海淀区”的名字“海淀”,就是水塘遍地的意思。又如我们现在所在的北坞公园,“坞”指的是停船和修船的地方,明朝的时候甚至有船队开到这里来救灾。再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玉泉山(动作:指向玉泉山玉峰塔),那里曾经有大量的山泉,因此能为周围提供稳定的用水。可见这里水资源的丰富。
不过,就算水资源丰富,如果任由这里变成水灾肆虐的湿地、沼泽也是不行的,这些水也需要被控制起来。为此,古人在此修筑过大量的水利工程。从三国开始,人们为了种水稻,就在京西一带修筑过水利工程,但现在大多都不见踪影了。当然也有留下来的,大家都知道的颐和园昆明湖就是这些工程之一。虽然玉泉山有大量的山泉可以用来灌溉,但是刚流出的山泉水一般都比较清凉甘冽,虽然喝起来很凉,但是对于庄稼作物来说,这些水的温度太低。拿玉泉山的水直接灌溉稻田,肯定会大大降低这里的水稻产量。因此,就需要给这些水加热。为此,乾隆时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疏浚并扩大昆明湖(以前叫西湖),让玉泉山等山泉水流到昆明湖停一段时间,待其温度上升之后,就可以用来灌溉稻田了。昆明湖就像一个加热器和大空调,在昆明湖内的“山泉水”吸热升温的同时,去颐和园避暑的皇帝也可以在清凉的昆明湖边避暑消夏,可谓一举两得。

昆明湖(拍摄:郅立成)
解决了“水”的问题,水稻品种的问题也是关键。把原产于南方的水稻直接移种到北方,显然是不行的,因此要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
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研究农业的人基本都是一些农学家或者农民,但这次不同,改造这些稻种的工作是由一位大名鼎鼎的皇帝——康熙皇帝亲自完成的。
康熙皇帝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对于水稻品种也特别上心。有时也从南方带来一些稻种回来试种,但效果都不理想。为了研究稻种,康熙皇帝在现在的中南海丰泽园里还开辟了一块试验田。他经常去巡视那块稻田,有一次,他照例去巡视稻田,在一堆稻穗中突然发现一株长得特别高也很饱满的稻穗,并且还比其他株的水稻成熟得早。所以,康熙皇帝把这株水稻的种子保存下来,来年又种了下去,结果发现这些水稻果真不负众望,长得又快又好。因此,这种水稻在康熙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推广,在玉泉山这片区域得到了大量的种植。因为其颗粒饱满、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所以皇家平常吃的都是这种米。因为这个品种产自皇帝自己的试验田,所以也被称为“御稻米”,而这个“御稻”也就是而今“京西稻”的始祖。《红楼梦》中描写过“御田胭脂米”,据说指的就是这种水稻。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为了保障这里的水稻生产,专门派和他最亲的十三爷胤祥负责这里的水利工程,使这里的水田进一步增多,推动了京西稻的发展。雍正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平时特别忙碌。不过,越是忙碌,他心里越是向往平常无奇的农耕生活。于是,他命人画了一组20多张的《御制耕织图》,画的内容就是咱们边上的插秧、布秧、耕耘、收获等农作场景,并把自己的形象画了进去。在画作里,他只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农夫,也只能用这种方式纾解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刚才我们说康熙皇帝培育出的“御稻”是“京西稻”的始祖,但是“京西稻”的品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六下江南,除了巡视外,也不忘北京的水稻种植。有一次,他从南方带来了一种名为“紫金箍”的稻种。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13户精于水稻种植的江南农民,并将其安置在了附近的蛮子营、六郎庄一带。为了表示他对“京西稻”种植的重视,他还特意让这些稻农身穿“黄布马褂”下地干活,让他们教本地的农民种水稻。这些农民将新引进的“紫金箍”水稻打理得井井有条,大片大片的稻田在这里出现。乾隆皇帝经常站在玉泉山和周围的山上眺望这里的稻田,还经常作诗表达自己心里的满足、得意之情。
当时的京西北一带分布着大量的皇家园林,也就是三山五园。这些皇家园林里开辟了大量的稻田,比如圆明园和现在的颐和园里都有大片的农业主题景区。稻田不仅能产粮食,还成了一道风景,甚至皇帝有时也会下地体验农耕活动。
虽然这里生产的高品质大米越来越多,但稻米基本都被皇室消费了,真正种粮食的人生活依然不好过。他们大多都是租种皇家土地的佃农,除了要上交所种的“京西稻”外,还要交一笔租金,一亩地就要几两银子。这些佃农长期挣扎在贫困中,就更别提能吃到美味的“京西稻”了。有一首民谣唱道:“京西稻米香,种地不养娘。想要吃饱饭,去当讨饭郎。”就反映了当时稻农的苦难。
虽然在乾隆时期这里已经遍布大片的稻田,不过,“京西稻”真正的鼎盛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京西稻”的地位仍然非常高,经过品种、种植方式、灌溉技术的改良和进步,“京西稻”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逐步提升。因为良好的口味和质量,“京西稻”仍然是国宴的珍品,同时,“京西稻”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百姓餐桌上的美食。不过,对于“京西稻”的大量需求,也促使“京西稻”种植面积极速扩张。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京西稻”的种植面积只有1万多亩,结果没过几年,就增长到差不多5万亩了。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约10万亩。如此扩张,代价是巨大的。为了灌溉土地,固有的水系供应已然不够,需要每年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为此,海淀地区的水井竟然达到了数千口。长期过度使用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1975年玉泉山的泉水基本枯竭。

北坞公园雕塑
后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并适应北京整体的城市发展,从前的稻田被改造成了树林、绿地、公园或者是道路、建筑用地。京西稻也基本退出了粮食供应市场。而今京西稻的总体产量和鼎盛时期相比已经不值一提了,所种的稻种也不是康熙皇帝亲手培育的“御稻”,但是在文化上,它仍然是北京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京西北甚至是全体北京人记忆中的美好,是北京农业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遗产。
现在的“京西稻”稻田虽然已经不多,却也是历史的见证,是整个三山五园地区一抹别样的景色。一会儿大家继续游览北坞公园的时候,可能还会看见一片片的稻田,另外北边还有一组反映以前稻农的农作生活的雕塑,大家可以去观赏一下。
好,北坞公园这一站关于“京西稻”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知识拓展
京西稻的稻种演变
清代康熙皇帝培育的“御稻”是最早的“京西稻”品种。其生长期相对较短,早熟,稻米呈淡红色,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失传。
“紫金箍”是乾隆时期引入的品种,全生育期142天,属于早熟品种,颖色黄,颖尖色黄,谷粒细长形。“紫金箍”后来有一个变异品种,名为“大粒紫金箍”,颖尖色秆黄,谷粒椭圆形。二者的亩产都在200千克左右,且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尤其适合熬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京西稻”需求量的提升,种植的稻种更加多样,更新速度也较以前明显加快。20世纪50年代,曾以朝鲜、日本的稻种为籽种,并经过培育筛选,推广了“银坊”“水原300粒”等品种,其总体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到了60年代,因为以前的品种有生长期长、易受病虫害等缺点,所以引入了“白金”“京越1号”等品种,较之以前的品种有了一定进步。70年代后期开始重点推广“越富”品种,这一品种的口味和品质较以前有较强的提升,因而也成为现在“京西稻”的主要种植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