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永远在路上

改革永远在路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且,从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来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方法论。

每一个当代青年,几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改革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是什么?

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进行这40多年的改革、7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的认识,以及认可程度。

在2018年,我将这个问题彻底弄明白了。

恩格斯在1890年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能做到公平与平等,因为富裕的程度还会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公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遵循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消费品分配方式称为资产阶级法权,因劳动者在获取消费品分配时仍然只作为劳动者,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当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任务以后,社会主义依然存在改革的要求。

所以,改革的必要性,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列宁曾预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列宁去世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两者之间已经不再有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再是对立的斗争、矛盾的运动。政治上、道义上一致,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他们把社会主义描绘成一种十全十美的完美无缺的社会。

我发现,批判这种观点的,是毛泽东同志。

他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照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所以,由此出发,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引导人们去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并解决。承认矛盾的存在,就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

所以,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关于矛盾的学说就是改革的重要理论渊源!

是的,是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社会主义社会均存在内在的矛盾。如果不承认矛盾,就不能化解矛盾。如果不能化解矛盾,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生存、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那么,要改掉的是什么?保留什么?

保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具体制度。

对这个已经建立了70多年而又在修补改革中的,承载了许多人衣食尊严的,而又被痛骂的“体制”,很多人并不明白,它分为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