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

高建国

2016年,我读到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并写出评论《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领导权的高位出击》。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作者是时任济南军区善后办政委的高建国中将。

从法国启蒙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德斯图特·德·特拉西创造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至今,无论中外哪个时代,意识形态问题都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并且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决定性力量质疑,也是决定世界历史进程的主导性力量之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他在这里所说的意识形式,就是意识形态。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重要概念。“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概念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提出的。他认为,人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通过先进的知识分子批判旧的意识形态,传播新的意识形态来实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5年,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敌对势力一直在企图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危险。敌对势力选中的就是意识形态领域。

2015年,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在该书的创作札记中说:

回首自己宵衣旰食的创作过程,笔者感受最深的是,贯通全书丰赡瑰丽和永世不竭的信仰之光,是作品最为宝贵的灵魂。

为什么红军多是信仰坚定的钢铁战士?固然是长期血火砥砺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革命理论哺养下,自身具备的那种把党的意志化为政治和行动自觉的优良品格。解码“江抗”信仰中的红军元素,你会发现,那些长期匍匐社会底层形成鲜明的阶级意识、在三过草地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生死锻打中百炼成钢的红军骨干,欣逢革命理论春风化雨,在苦难中酿造的优良品格便升华凝结为宝贵的信仰之钙,一经植入,便永世难移。

言为心声。我在书中看到新四军最优秀的文工团女演员杨瑞年,皖南事变中被俘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身中数弹仍奋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直到身中七弹,头颅被打碎,她才倒下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当我从高建国的创作谈中看到,他早晨6点从上海出发去茅山根据地,暮色苍茫时赶到杨瑞年的故乡镇江,不顾天气炎热和蚊虫叮咬,在烈士陵园查阅资料时,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17年6月,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2019年,我又读到他的尚未出版的新作《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我不能抑制我的激动。应该说,这个作品,是我的理想,是我想要汲取营养的东西!

从1966年2月焦裕禄为国人所知以来,50多个春秋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过境迁、人事代谢社会价值观念与当年迥然不同的今天,再现焦裕禄的发现和精神瑰宝形成,难度有多大?

然而,这一切,对于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的共产党员、将军作家来说,都不在话下。

后来,我从《光明日报》和《人民文学》等报纸杂志上,看到作者撷取作品有关章节改写的《在人民中永生——焦裕禄迁葬兰考追记》《焦裕禄兰考上任记》,这些广受读者追捧的文章,我看到了作者在时光隧道回溯、开掘的辛劳和艰苦。有初心者方能再现初心。那么多被历史风尘掩埋的事件和细节吹糠见米,真相毕现,这是何等令人叹服的忠诚与执着!

当我得知将军曾先后16次奔赴河南采访,最长的一次耗时一个月,重返历史现场的艰难和崇高追求的精神之光,让我感受到了酣畅淋漓的信仰的洗礼。让我们在他的这部厚重的《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中实际体察一下从血管里喷出的血吧!

“焦裕禄精神的成功铸造和大力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性、先进性、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东亚蓬勃生长并光耀寰宇的生动佐证。

“焦裕禄一回到老家,就发现老家正在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诚实劳动就能温饱的全新的社会,他一下子扑进党的怀抱,党支部书记引导他从为自己报家仇,到解救全中国受苦受难人民而英勇奋斗上来。从此,焦裕禄决心一生追随这个为天下受苦人谋幸福的穷人党。他的家史,是赋予穷娃子阶级认知的第一所人生课堂。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焦裕禄的生命历程里,具有重生和再生的意义,这个在旧中国无论怎样苦斗都逃不出旧制度魔咒的贫苦农民,一旦在党的指引下走上为大多数人谋福祉的光明大道,便立刻像经冬逢春的枯木,穿石破土的竹根,冲出峡谷的激流,激情澎湃地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这些句子,对于我,比一般的读者有着更多的亲切感,因为,焦裕禄在1946年入党,他就是我熟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之一,我熟悉的老党员们,几乎都与他有着相同的出身与参加革命的原因。只是,很多人比他少了后来的经历,没有机会经历工业战线的磨砺与领导岗位的锻炼。

我读将军笔下的焦裕禄成长过程,尤其关注焦裕禄作为南下干部的一员,南下后的经历。因为,那是我替我的留在家乡的老党员们,在观察,在经历,在揣摩,在比较啊!

“焦裕禄永远忘不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忘不了为建立新中国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和牺牲。哪一块土地不是鲜血染红!焦裕禄重温毛泽东进城前要警惕裹着糖衣的炮弹攻击的谆谆教诲,感受到一种面向千秋万代的历史责任。战争年代,党没有执政资源,靠什么把千百万劳苦大众团结在自己身边,汇聚成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力量?靠的是浴血奋战掀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靠的是殒身不恤救人民出水火。这是共产党得人心进而得天下的根本啊!昨天的民心,是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的民心,需要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竭诚为民来赢得。江山永固,事业长青,必须同一切危害党的腐败行为作不妥协的斗争,使党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些字字千钧的感慨与嘱托,是共产党员焦裕禄的,也是共产党员高建国的。那是用鲜血凝成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后代、对继承者的至诚至恳的叮咛啊!

“他仿佛天生就是为斗争、解放、牺牲、奉献而生,天生就是为党、国家、人民而才存在的。他是一个永不下战场的战士,在世界东方为人类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巨大变革中,以生命去殉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实现伟大梦想壮丽凋谢于征途的花朵。”

作为写作者,我深深明白,对笔下人物的解读的深度与高度,就是作家自己思想的深度与高度。

解读焦裕禄,作者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才能赋予这个人物什么样的高度和深度。这些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高建国站在一个执政党的高度上的战略思考。他的写作,绝对无关钱、名气,而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他亲爱的党捧出的深沉思考与奉献。

作为标志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有关焦裕禄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但是,跨世纪的铸造焦裕禄精神是怎样形成的,无远弗届的焦裕禄,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及内在机理,这是个全新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来写,太难了!

在创作《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的三年中,将军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量劳动!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他多次到中央和地方档案馆查阅资料,找有关当事人及亲友采访,一点点破解历史的密码。

将军用胸中丘壑,用对他的亲爱的党组织的热爱,指挥另一支文字的军队,笔落惊风雨。

明知道如此之难,为什么还要知难而上,为什么还是要写这个题材?

因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山东人高建国,在成长的少年时代,在听到焦裕禄的故事之时,有一颗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长并渐渐坚固,那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那就是忠诚坚定的信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