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2025年09月26日
第六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2018年上半年,我在某文学培训机关学习。在这里,同学们为我取了个外号:马克娟。因为我平时捧读马克思比较多。
那个时候,我已经养成了读马克思的习惯,而书籍厚重,携带不便。于是便到图书馆去借阅。我发现:那套非常旧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书里附带的借书卡上,只有一个名字,时间是在1989年。那个名字我只记得姓王,后两个字模糊不清。而《列宁全集》的借书卡上,则完全是空白。一个名字也没有。无借阅记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文学培训机关,在3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在此学习的作家走进图书馆,去取下这套经典理论书籍来阅读。
我在那个时候,开始了忧虑: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能够坚定吗?
这种忧虑,甚至不是一个小小的我所能够承担的。那种深重的忧思,在很长一段时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位卑忧重,这是必然的。
但是,我并不因此嘲笑自己。
我的这个忧思,在一年半以后的2019年11月得到了极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