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美教育研究》简介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这本书是由.罗祖文著创作的,《生态审美教育研究》共有105章节
1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
2
序
罗祖文博士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生态审美教育研究》即将出版,我很高兴为之写一篇序言。 我要衷心祝贺罗祖文博士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罗祖文曾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
3
目录
目 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导言:生态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观点 三、本书的创新...
4
导言:生态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生态美学已成为国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从实践上夯实生态美学的存在根基。而从...
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生态审美教育是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在国外,与生态审美教育相关的一些理论散见于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The Ae...
6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观点
生态审美教育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环境设计艺术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审美教育形态。它既相异于侧重认知性的环境教育,也不同于以艺术为唯一手段的现代审美教育。为了...
7
三、本书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创新点:其一,本书从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审美范畴、教育范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比较了生态审美教育与现代审美教育的异同,论证生态审美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其...
8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
“审美教育”一词尽管最初出现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但审美教育活动却古已有之。在中国,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把审美教育作为培养贵族阶级的必修课之一,所谓“六艺”中...
9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在人类学、心理学与文化学的层面展开,这些研究虽然揭示了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施准则,但从总体上看仍停留在“艺术教育”的...
10
一、生态危机的恶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人类中心主义”哲学思维的影响下,一直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征服对象,诸如“人为自然立法”“人定胜天”“让自然低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都是“...
11
二、艺术学科内部的发展要求
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还有着艺术学科内部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美学作为一门“感性学”,最先是以艺术为典范的。在黑格尔的美学中,美学有“艺术哲学”之称;在康德的美学中...
12
第二节 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生态批判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最先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并加以深刻阐释的理论家,其审美教育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分裂人性、束缚人性自由发展的弊端,为后世人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
13
一、席勒审美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惟艺术手段
从古希腊至近代,西方哲学一直走着“天人相分”的路线。在柏拉图哲学中,灵魂与肉体是二元割裂的,其中灵魂支配躯体,理性控制着非理性;在中世纪神学中,上帝具有至高无上...
14
二、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工具论倾向与转型
席勒开创的现代审美教育,以“人”自由解放、人格的健全培养为中心,在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确极大地解放了人,提高了人的整体素质。但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审美教育在...
15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
前已论述,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为基础而建构的。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现象界与物自体是根本对立的,人的认识能力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
16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整体主义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人类的存在与生命的繁衍生长是靠不同生物群落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来支撑的。“生物结成群落,群落结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成生物圈,是这...
17
二、生态整体主义与复杂性生态哲学
复杂性生态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野在于理解“系统”的差别:传统哲学认为系统由确定的原子组成,原子的属性最终决定系统的功能,而复杂性生态哲学认为系统由动态的组织组...
18
第二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现代审美教育以席勒美育思想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纳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而生态审美教育在理论资源方面兼收并蓄,既汇通了中国...
1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先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教育模式,这种审美教育模式或以自然山水为手段,或以艺术图画为参照,或以自然为言说载体,如...
20
一、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与西方将艺术作为主要的审美教育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自然山水。在明净的山水世界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忘怀世俗,涤除玄览,融于自然。那么,自然山...
21
二、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言说方式
言说作为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其本身体现言说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常以“自然”为言说载体,以隐喻性言说,来表达中国古人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理想...
22
三、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过程
无论在艺术审美模式还是在自然审美模式中,中国古代审美教育都讲究味象、观气、悟道三个过程。“味象”之“味”指的是一种直觉感受,它是由纯生理感受慢慢跨入艺术审美领域...
23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态审美智慧
在中国传统艺术里,生态审美智慧渗透在各种艺术门类的物质媒介、创作原则与艺术追求上,尤其表现在艺术世界观与价值观上。具体说来,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将“自然”视为与人...
24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阴阳五行观念与养生智慧
阴阳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的《易传》中,所谓“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履霜坚冰,阴始疑也。阴疑(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阳卦奇、阴卦偶...
25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天籁之音与天人之和
中国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有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
26
三、中国古典舞蹈的动势与太极意象
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其内在意蕴最能窥探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与审美品格。宗白华先生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56]。舞...
27
四、中国传统建筑象天法地的建造理念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最早是从建筑物的造型中衍生而来的。《淮南鸿烈·览冥训》中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在古人看来,“宇”是“宙”的空间存在方式,“宙”又...
28
五、中国古代园林的象法自然与生态节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然而然,不事人为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
29
第三节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模式
中国古代先民以农业为主,基本靠天吃饭,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自然接触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审美模式,这种审美模式不是将自然视为一个独立于己的审美客体,而是将之视为...
30
一、“以玄对山水”的体悟模式
“以玄对山水”见之于孙绰的《庾亮碑文》:“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世说新语·容止》)在这里,孙绰准确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