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哲学基础

前已论述,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为基础而建构的。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现象界与物自体是根本对立的,人的认识能力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只能凭借理性的意志能力去把握。这样,在人的心理功能上就形成了“知”与“意”两个相互隔绝的领域。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康德这一哲学原理,提出了审美教育是沟通二者的中介与桥梁的观点。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不仅能克服人性的分裂,恢复人性的完整,而且还是获得政治自由的唯一途径,他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写道:“这个题目不仅关系到时代的鉴赏力,而且更关系到这个时代的需求。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28]在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上,席勒受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感论的影响而推崇艺术教育,将社会美育、自然美育排除在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之外。因此,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的,美育手段是单一的,其出发点是想通过美与人性的教育实现政治上的自由,其审美教育思想由批判资本主义“人性”分裂现象为起始,最终又指归“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蕴涵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从根本上实现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