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导言:生态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观点
三、本书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
一、生态危机的恶化
二、艺术学科内部的发展要求
第二节 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生态批判
一、席勒审美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惟艺术手段
二、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工具论倾向与转型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整体主义
二、生态整体主义与复杂性生态哲学
第二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生态智慧
一、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言说方式
三、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过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态审美智慧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阴阳五行观念与养生智慧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天籁之音与天人之和
三、中国古典舞蹈的动势与太极意象
四、中国传统建筑象天法地的建造理念
五、中国古代园林的象法自然与生态节制
第三节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模式
一、“以玄对山水”的体悟模式
二、“仰观俯察”的游目模式
三、“心凝形释”的冥合模式
四、“漫漫而游”的参与模式
五、“天然图画”的艺术参照模式
第四节 西方美学中的生态审美教育资源
一、西方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的“和谐”育人观
二、西方近代自然主义教育的审美教育思想
三、卢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构建者
四、杜威: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生态联结
五、“多元智能”中的生态式教育智慧
第五节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生态探索
一、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生态诉求
二、新艺术运动对内在自然的师法
三、包豪斯设计的生态价值向度
第三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特性
第一节 情感教育:审美、认知与伦理实践的统一
一、生态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
二、生态审美教育是一种尊重与敬畏生命的教育
第二节 价值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一、自然价值的认知与“荒野哲学”的产生
二、生态审美教育坚持自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第三节 伦理教育:由人际之爱延展到人对自然万物的爱
一、生态伦理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
二、生态伦理对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的超越
第四节 责任教育:从审美到生态责任的承担
一、生态责任教育对传统美育理论出发点的颠覆
二、生态责任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
第五节 参与美学的教育:感知综合与审美应用
一、参与美学对传统静观美学的超越
二、审美参与是身体各感官的直接介入
三、参与美学是一种主动性应用美学
第四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范畴
第一节 共生性
一、物种之间的共生
二、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共生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第二节 家园意识
一、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美学中的“家园意识”
二、当代西方生态与环境理论中的“家园意识”
三、西方与中国古代有关“家园意识”的文化资源
第三节 场所意识
一、海德格尔关于“场所意识”的论述
二、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中有关“场所意识”的论述
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场所意识”
第四节 诗意地栖居
一、“诗意地栖居”命题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有关诗意栖居的审美智慧
第五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模式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两种模式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的理论支点
二、两种审美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生态化人格与自然德性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产生与转换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与世界的多元联系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操作方法与案例解析
四、生态式教学模式在文艺学系列课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 生态本体论视域中的审美教育模式
一、生态本体论自然审美模式与艺术审美模式的区别
二、自然环境审美的认知型模式
三、自然环境审美的如画式欣赏模式
第六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之维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生态策略
一、“顺应自然”的生境保护方式
二、变“废”为宝的污染处理方式
三、绿色适度的消费方式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机理与实践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多重效益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整体、协调、循环与再生
三、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
第三节 城市建设的生态维度
一、尊重自然本性,培植城市自然生态
二、强化“场所意识”,营造城市居民交流与体验的场所
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维护精神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