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与中国古代有关“家园意识”的文化资源
正是因为“家园意识”的本源性,所以它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而且也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千古以来的“母题”。西方作为海洋国家,同时又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文化与文学资源中更多地强调旅居与拓展,如《鲁宾孙漂流记》等。但“家园意识”作为人类对本真生存的诉求,在其早期也是常常作为文化与文学的“母题”与“原型”的。西方最早的史诗——《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就是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10年,遭遇巨人、仙女、风神、海怪、水妖等多种力量的阻挠,终于返回家乡的故事,暗含了人类历经千难万险都必须返回精神家园的文化“母题”。而《圣经》中有关“伊甸园”的描述,则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对“家园意识”的另一种阐释。据《创世纪》记载,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了一个园子,园中有河流滋养着肥沃的土地,有各种树木、花草和可供食用的果子,绮丽迷人,丰饶富足。上帝用尘土造出亚当,又抽其肋骨造其妻夏娃,将两人安置在伊甸园中,至此,人与神以及自然协调统一,人生活在美好无比的家园当中。但上帝警告亚当、夏娃,“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子可以随便吃,只有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因为吃了必定死”。但是女人夏娃受到狡猾的蛇的诱惑,“见那棵树的果子好做食物,也悦人耳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让丈夫也吃了”。神知道这一切后,就将亚当与夏娃逐出伊甸园,二人自此流浪天涯。而且,由于亚当、夏娃因贪欲而犯错,神就役使他们耕种土地、终身受苦。如果说,古希腊奥德修斯漫长的返乡是由于特洛伊战争这一神定的“命运之因”,那么《圣经》中人被逐出伊甸园就是由于贪欲造成的“原罪之因”。应该说,这种“原罪之因”对人类更有警告的作用。后来在西方文学中,“伊甸园的失落与重建”成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主题之一,也由此说明“家园意识”在西方文学中具有何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作为农业古国,历代文化与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强烈的“家园意识”,这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之“家园意识”的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从《诗经》开始就记载了我国先民择地而居,选择有利于民族繁衍生息地的历史。例如,著名的《大雅·绵》第三章就记载了我国先祖古公亶父率民去豳,度漆沮、逾梁山而止于土地肥沃的周原之地的过程。所谓“周原
,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由此是说,因为周原之地土地肥沃,在这块土地上就连长出的苦菜都甘甜如饴,因此,经过认真仔细的筹划、商量与占卜,表明这是一处宜居之地,即决定在此筑室安家。《卫风·河广》则更加具体地描绘了客居在卫国的宋人面对河水所抒发的思乡之情。“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主人公踯躅河边,故国近在对岸,但却不能渡过河去,内心焦急,长期积压于胸的忧思如同排空而来的浪涌,诗句夺口而出。至于《小雅·采薇》中写游子归家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早已成为传颂已久的名句。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它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阐释了中国古代“生生之为易”的古典生存论生态智慧,包含着浓郁的蕴涵哲理性的“家园意识”。它的乾、坤二卦有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以及“元亨利贞”四德之美与“安吉之象”的论述道出了天地自然生态为人类生存之本的“家园意识”。而《周易·家人》卦说只有家道正,推而行之以治天下,才可“天下定矣”“王假有家,交相爱也”等等,道出了治家有道与天下安定及家庭相融的和谐关系。《周易·旅卦》为艮下离上,艮为山,为止;离为火,为明。山止于下,以此说明羁旅之人应该安静以守,而又要向上附丽光明。离家旅行居于外,有诸多不便,因而卦辞曰“旅,小亨”。可见,“家园意识”在我国文化与文学中的重要位置。
《复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包含着返本与回归之意。卦象为震下坤上,一阳爻在下,五阴爻在上,含阴到极盛,物极必反之意。不仅总结了事物循环转化的规律,而且揭示了人要回归家园的意识,所谓“休复,吉”。由此可见,“复卦”实际上是中国远古哲学“易者变也”、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高度概括,阐释了万事万物都必然回归其本根的规律。因而,“家园意识”不仅有浅层的“归家”之意,更有其深层的阴阳复位、回归本真的存在之意,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至于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早已成为游子与旅人思念故国乡土的传世名句——家园成为扣动每个人心扉的美学命题。
综合上述,“家园意识”在浅层次上有维护人类生存家园、保护环境之意。在当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之时,它的提出就显得尤为迫切。据统计,在以“用过就扔”为时尚的当前大众消费时代,全世界每年扔掉的罐头盒、塑料纸箱、纸杯和塑料袋不计其数,我们的家园日益成为“抛满垃圾的荒原”,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早在1975年美国《幸福》杂志就曾刊登过菲律宾境内一处开发区的广告:“为吸引像你们一样的公司,我们已经砍伐了山川,铲平了丛林,填平了沼泽,改造了江河,搬迁了乡镇,全都是为了你们和你们的商业在这里的经营可容易一些。”这只不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因开发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一个缩影。珍惜并保护我们已经变得十分恶劣的生存家园,是当今人类的共同责任;而从深层次上看,“家园意识”更意味着人的本真存在的回归与解放,即人要通过悬搁与超越之路,使心灵与精神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