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参考著作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阿莱格尔.城市生态,乡村生态[M].陆亚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艾克曼.歌德谈话录[M].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爱默生.自然沉思录[M].博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6]白家祥,郭仓.老年与抗衰老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7]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0]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吴晓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伯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3]伯林特.美学再思考:激进的美学与艺术学论文[M].肖双荣,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4]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6]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陈望衡.交游风月——山水美学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0]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1]程相占.文心三角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心论的现代转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2]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3]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4]党圣元,刘瑞弘.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5]邓肯.邓肯自传[M].朱立仁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6]邓绍秋.道禅生态美学智慧[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27]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28]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29]董逌.广川画跋[M].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0]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遗产[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31]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2]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3]段义孚.逃避主义[M].周尚意,张春梅,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4]范圣玺,陈健.中外艺术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5]方东美.生生之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36]菲茨杰拉德.浮想联翩:新艺术运动风格[M].赵立丹,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37]伏胜.尚书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M].卢晓华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9]高兵强.新艺术运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0]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1]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2]郭西萌.伊斯兰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4]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5]韩济生.神经科学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46]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7]河西.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8]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9]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0]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1]胡雪萍.绿色消费[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52]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3]黄帝内经·素问[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54]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5]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吉伯特.市镇建设[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57]季伟林.中国山水画与五行艺术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58]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9]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0]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61]蒋力生,马烈光.中医养生保健研究(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2]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M].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63]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4]卡梅尔-亚瑟.包豪斯[M].颜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5]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6]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7]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8]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9]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0]库恩.美学史(上卷)[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2]拉斯金.拉斯金读书随笔[M].王青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3]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4]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5]李培超.环境伦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76]李世书.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7]李渔.闲情偶寄[M].杜书瀛,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7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9]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0]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2]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84]刘德江.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85]刘敏,牟俊山.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86]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87]刘彦顺,祁海文.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M].曾繁仁,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88]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
[89]柳宗元.柳宗元集[M].吴文治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90]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1]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版)[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2]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M].张驰,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93]卢政.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8.
[94]卢政.中国美育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曾繁仁,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9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6]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97]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8]罗尔斯顿.基因、创世记和上帝——价值及其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中的起源[M].范岱年,陈养惠,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9]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0]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101]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02]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3]毛文凤.神性智慧:生态式教育的形上之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0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5]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6]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7]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108]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9]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庄晨燕,邱寅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0]欧阳金芳,钱振勤,赵俭.人口·资源与环境(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1]潘运告.清人论画[M].潘运告,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112]潘运告.宋人画论[M].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113]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高健,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
[114]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汪帼君,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15]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6]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7]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8]彭立威,李姣.人格教育生态化:从单面到立体[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9]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20]钱超尘.东坡养生集[M].王如锡,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2]乔瑞金.非线性科学思维的后现代诠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3]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4]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张谊,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5]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26]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27]石涛.石涛画语录[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128]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9]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30]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31]苏百义.农业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32]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13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4]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徐波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136]托玛斯.细胞生命的礼赞[M].李绍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37]万以诚,万岍.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8]王尔德.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选[M].汪剑钊,编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39]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0]王光祈.王光祈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2.
[141]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42]王柯平,等.美育的游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43]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4]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46]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147]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48]王原祁.雨窗漫笔[M].张素琪,校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49]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0]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51]沃德,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M].《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52]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5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4]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55]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5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57]席勒.席勒美学文集[M].张玉能,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8]席运官,钦佩.有机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59]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60]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161]熊十力.新唯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63]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M].朱惠荣,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64]徐怡涛.中国建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65]薛达元,戴蓉,郭泺,等.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6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7]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6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69]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7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1]叶平.基于生态伦理的环境科学理论和实践观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172]叶平.生态伦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173]于斯曼.美学[M].栾栋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9.
[17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75]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176]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7]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78]袁运甫.中国当代装饰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79]恽寿平.瓯香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80]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1]曾繁仁.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3]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4]曾繁仁.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85]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86]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87]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8]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9]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增订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90]赵红梅.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9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9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9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98]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M].New York:Routledge,2000.
[199]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200]Cajete,Gregory.Look to the mountain:An Ecology of Indigenous Education[M].Durango:Kivaki Press,1994.
[201]Cf.A.W.Levi.The Humanities Toda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0.
[202]Gin Djih Su.Chinese Architecture:Past and Contemporary[M].Hong Kong:Sin poh Amalgamated,1964.
[203]Steven C.Bourassa.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M].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204]Toulmin S.The Return to Cosmology:Postmodern Science and the Theology of Natur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205]Yi-fu Duan.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二)参考论文
[1]蔡萍,金延.自然内在价值论的置疑与反思[J].求索,2008(6).
[2]程相占.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丁永祥.生态审美与生态美育的任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冯黎明,刘科军.文艺学的知识属性与课程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5]黄念然.味象·观气·悟道——中国古代审美体验心路历程描述[J].广西社会科学,1998(2).
[6]金学智.“美意延年”——绘画养生功能简论[J].文艺研究,1996(6).
[7]金玉梅.生态式课程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8]李长泰.论先秦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德性论的构建[J].管子学刊,2014(1).
[9]李干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J].环境保护,2019(2).
[10]李桂梅.可持续发展与适度消费的伦理思考[J].求索,2001(1).
[11]李雷.公共艺术的概念拓展与功能转换[J].艺术探索,2016(3).
[12]李晓明.参与美学: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审美观[J].山东社会科学,2013(5).
[13]李亚萍,杨锏.文艺学:危机与突破——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1).
[14]林少雄.仰观俯察的自然意识与俯仰自得的宇宙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5]刘东峰.中国新时期美学对西方美学范畴“诗意地栖居”的批判、接受及转化[J].艺术百家,2019(1).
[16]刘耳.自然的价值与价值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2).
[17]刘湘溶,李培超.论自然权利——关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个理论支点[J].求索,1997(4).
[18]刘晓东.自然教育学史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9]刘心恬.论明清园林设计理念的生态节制观[J].大众文艺,2012(20).
[20]庞学光.试论美育的经济功能[J].教育与经济,1996(2).
[21]祁海文.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2]钱学森.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5).
[23]沈孝辉.自然干扰、人为干扰与生态修复[J].世界环境,2009(3).
[24]施咏,刘绵绵.中国民间音乐旋法规律的文化发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5]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6]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7]谭源.城市本质的回归——兼论可渗透的城市街道布局[J].城市问题,2005(5).
[28]滕守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J].民族艺术,2001(1).
[29]王德胜.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J].文史哲,1996(6).
[30]王海明.自然内在价值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
[31]王继创.整体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2]王敬,张忠潮.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适度消费观[J].消费经济,2011(2).
[33]王磊,胡韵菲,崔淳熙,等.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7).
[34]王宁.世界主义及其于当代中国的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35]王汶成.从精英美育到大众美育:两种美育范式的并存与共生[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36]王岳川.新世纪文论应会通中西守正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37]魏玲玲.高职高专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8]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文学评论,2007(6).
[39]香水.书画艺术与养生[J].安全与健康,2004(21).
[40]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生态本体论视域下的美育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1]薛富兴.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J].文艺研究,2009(7).
[42]杨恩寰.审美教育略谈[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3(1).
[43]杨昱.“游”:魏晋山水审美内涵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4]叶朗.柳宗元的三个美学命题[J].民主与科学,1992(4).
[45]余谋昌.火在人类生态进化中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1984(2).
[46]余谋昌.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J].伦理学研究,2004(4).
[47]郁乐.什么是自然的内在价值——批判视野下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48]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艺研究,2011(6).
[49]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0]张超.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51]张剑.有效引导,彰显课堂活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28).
[52]张晶.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J].现代传播,2002(2).
[53]张胜前.自然审美参与模式与环境模式之逻辑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4]张艳艳.观: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的意义存在[J].兰州学刊,2004(6).
[55]赵红梅.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J].哲学研究,2010(9).
[56]赵奎英.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7(7).
[57]赵玲,王现伟.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现象学思考与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
[58]赵天瑶,曹鹏,刘章勇,等.基于CVM的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的景观休闲旅游价值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3).
[59]周膺,吴晶.经验的自然与生态美育——论生态美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美育学刊,2011(3).
[60]周泽东.论阿诺德·伯林特介入美学的内在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