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咨询报告
文山州有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少数民族边境县,为夯实教育基础,通过对三个县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以下咨询报告。
(一)三县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麻栗坡县、马关县各有完全中学1所,富宁县有完全中学3所,三个县共有41所初级中学,完小407所,初小和教学点108个,初中在校学生45833人,小学在校学生97745人,有教职工13957人。建立了覆盖城乡、基本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需要的体系。
2.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显著。
“两基”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两基”后,继续落实“双线四级”“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重点实施好“两免一补”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子女的救助力度,妥善解决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问题,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得到保障。麻栗坡、马关、富宁三县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9.87%、99.89%、99.5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100.66%、101.4%、95.3%,无盲乡镇达28个。
教学条件极大改善。近几年,组织实施了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到2012年底,三县共筹集建设资金41383万元,消除D级危房223422 平方米,不安全校舍所占比重由校安工程实施前的65%降至4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做到校舍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保障。
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近几年,麻栗坡县制定了《中小学管理暂行办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30多项规章制度,马关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校现代管理若干规定的须知》等20多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初显。2004年三县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2012年开始构建高效课堂试点。通过改革和试点,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融入教学过程,试点学校普遍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内涵不断丰富,普遍使用导案、学案、导学案载体。课堂教学的方式转变,自主学习目标明确,探索和交流互动逐步展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读多练、自学释疑已逐步落实,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富宁县新华镇中心学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麻栗坡天保口岸学校“1215”教学模式等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已基本成形,进入实施阶段。
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几年来,三县共组织6350人参加“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5350人参加远程培训,790 名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培训,46900人次参加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选送2400 名农村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稳步提高。报考人数增加,2013年三县初中报考人数为34209人,比2012年24294人增加9915人。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县教育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1.校舍面积不足,功能不配套。
校舍紧张,功能室不足,教师编制不够,特别是缺乏“理、化、生”实验教师和食堂、卫生、安保等后勤人员的编制。三县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不足,大多数学校只能满足学生教室和少量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和学校食堂面积不足,体育运动场面积小,美术、实验等各种功能室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有设备没有地方放的情况。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职工结构性不足。按照生师比,麻栗坡、马关、富宁三县小学专任老师与学生比例分别为111.4、1
14.5、1
14;中学分别为1
11.7、1
9.9、1
15.7,基本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但三县407所完小、108所初小和教学点分散在农村,规模小,导致农村老师数量不足。年经教师比例过高,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三县总教师数的61%, 36~45岁的教师占总教师数的21%。专任教师第一学历不高,小学有66%的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或高中,专科仅18%;初中有39%的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或高中以下,本科仅16.9%,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为0。学校的后勤保障人员不足,校点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工勤、安保、校医紧缺,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外,集后勤、安全管理工作于一身,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增多,农村教师“上课是教师、下课是保姆”。
教师待遇不高,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问卷调查“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统计情况是92.64%的小学教师和97.65%的中学教师选择了“工资待遇低”。经统计调查,三县72.5%的小学教师、76.9%的初中教师月平均收入在1500~2500元之间。50%以上的教师在35岁以下,70%以上的教师在乡镇及以下工作,很多教师工作、生活在农村,没有住房,由于受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驱动,在县城或镇上贷款买房子,每月扣除房贷和交通费外,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收入不高,生活负担重,入不敷出,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现行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不合理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53.71%的小学教师和54%的初中教师对当地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不满意”,14%的小学教师、28%的初中教师“非常不满意”。三县与越南接壤,教师们也谈到工资待遇比邻国越南教师的工资还低。由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流失。《麻栗坡县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中指出: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越来越少,导致新教师招聘困难。2012年,麻栗坡县非正常减少教师139人,其中调出县外91人,考取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22人,自动离职21人,在岗死亡5人。另外借调其他单位55人。由于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经济负担重,教师思想波动大。
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团队互助、以老带新机制不健全,年轻教师成长缓慢。二是教师基本功不扎实,在课堂上,出现语文教师读错字、写错字,数学老师作图不规范等现象。三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不深,重难点把握不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5%的初中教师对“本地区当前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般,11%的“非常不满意”。而小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选择是50%的人认为“一般”。四是教师缺乏提升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82%的小学教师、92.5%的初中教师订阅的杂志基本上都是《云南教育》《文山教育》等综合教育刊物,学校统一订购学科类参考学习资料杂志极少。五是教师自学不够、网上学习培训少、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调查反映44.8%的小学教师、54.9%的初中教师没有外出学习过,43%的小学教师、38%的初中教师每天学习的时间不足1小时。教师参加的培训,主要是继续教育培训,多数教师是为了晋级或提升工资去参加培训的。
3.新课程改革不到位。
2012年以来,州教科所教研员到三县城区、乡镇、农村中小学听课近100节。虽然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已有8年,但分析课堂教学的情况,总体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情况,大部分老师的常规教学课依然是“满堂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没有落实,“三维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效率低下。
4.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科学。
三个县都在县域内对小学、初中进行学年统一考试,但主要以考试成绩对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是县内自主命题,不能客观反映教育教学质量的情况。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得还不够规范,不够到位。
5.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麻栗坡、马关、富宁三县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18∶1、19∶1和24.4∶1;分别有81所学校624个教室、42所学校593个教室、149所学校750个教室配备多媒体。2013年5月,三县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三县教育信息化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不足,联网学校比例较低,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资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增强。
(三)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稳定和成长以及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重大影响,所以必须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劳动报酬与劳动的付出与质量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二是对在远郊区县农村地区教师实行生活补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借鉴海南省、广州市等地的试点经验,在云南省尽快开展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发放生活补贴,力争每月为边远农村教师发放1000元以上生活补贴,边疆县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
三是研究制定教师住房保障政策,建设专门的教师公寓,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
四是落实民办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定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地位。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职业也要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高度专业化,才能突出其重要地位。
一是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重视新增教师岗前培训。新增教师除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外,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1个学期见习,达到跟班听课60节、模拟备课60节、见习上课60节才能独立进行课堂教学,特别是招聘的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一定要按规定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议教师岗前培训,小学教师由县市一级教研部门负责,初中教师由州市一级教研部门负责,经费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省、州政府给予奖补。
二是立足校本培训,开展教师研修。以三年为1个研修周期,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制订和实施研修计划,开展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课题等的研究和实践。
三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省、州(市)、县、校都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搞好“国培计划”、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有更多机会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增加学校编制。农村学校按照班师比配备教师,增加“理、化、生”实验教师和食堂、卫生、安保等后勤人员的编制,保障学校有效运行。
3.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要聚焦课堂,通过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以教育科研活动和学科备课组为平台,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全面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普及质量的基础上,以推进优化学校布局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主线,均衡配置教师、校舍、经费、设备、图书等资源,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当前要集中力量排除不安全校舍、扩大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强化中小学教学条件装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校际、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差距,化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保证适龄儿童、少年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5.加强教育技术工作,促进教育变革。
随着学校实验仪器、教学器材、“三通两平台”等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教育的发展模式将发生巨大变革。必须加快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使学校教育信息装备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是加强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功能室作用,全面育人。
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装备建设。要为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学习、交流和备课用的电脑。
三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能对教学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和应用。通过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四是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依托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中小学新课程计划的急需,突出重点,加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实现共享。
6.继续推进义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义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具有引领性和导向性。我省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义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通过评价,促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和课时,促进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学校老师学科结构优化,合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建议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教育厅组织命题,小学学业水平考试由州(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具有其特殊性,要持之以恒地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入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边境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