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务

四、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严格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加大国家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及新高考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研究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各阶段和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指导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将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三)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课程

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省)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地方(州、县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长等课程资源,系统开发研究性学习、团队活动、科技、中国文化、当地民族文化、体育艺术等专题性校本课程。严格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州、县(市)、学校要对需要进行评估,收集地方及学校、社区相关资源,确定地方、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的大致结构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开发。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聚焦课堂教学,深入推进构建高效课堂改革,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教研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各学科教师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加强对学科特点与规律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托互联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符合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的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大胆实践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索式教学、项目研究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整理学习资源、教学诊断、质量评价,加大微课开发利用。引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边远及师资不足的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提供服务。

(六)提升教师现代教育素养

围绕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专业知识扩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育跟踪、骨干教师培养等,通过专题培训、专业指导、教学指导以及培养典型等有效形式,使教师在思想品德、现代教育理念、文化视野、竞争意识、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实施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

(七)构建教师成长平台

州、县(市)、校设立“专家讲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州级学科课堂教学竞赛、论文竞赛常态化,县(市)教研室根据情况及时组织相应的比赛,学校经常性开展教学技能、课堂教学“大比武”。州级设立“重点、规划、一般”三类课题,每年度开展1次立项评审活动,重点和“主题教研”的课题由州级统一组织开题论证,及时为结题的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八)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提质增效”工程,以义务教育质量薄弱学校为突破口,建立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机制。从办学理念、目标规划、管理机制、教学改革、质量监测、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系统制定学校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3年后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以教学质量监测为抓手,实行区域内教育教学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大教学质量监测,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监测由州级组织,县(市)配合;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监测由县(市)负责,州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