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和“向科学进军”(1949—1976)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在我国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严重匮乏、基础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地位,从无到有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该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建设全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对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及地域分布进行调整,构建现代科教体制。这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能在统一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中,按照合理的分工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有协调地进行工作,是顺利完成我国科学技术任务的重要条件。
其次是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和实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勾画了国家科技发展的蓝图,确定了重要领域和课题。初步摸清了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状况,认识到组建机构、组织队伍、建立科研服务系统等是发展科研事业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向科学进军宣传画
最后,大规模实施苏联援建的工业化建设项目,并以此带动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这一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全面独立的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并在“两弹一星”等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科技极其落后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学技术事业的探索实践中,在国内资源有限、国际资源缺乏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家之力攻坚克难。这些成功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民日报》号外)

《 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喜报)
第二阶段
从“科学的春天”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7—1994)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主要矛盾是政府主导型的科技体系与经济发展相分离,同时工作重心的转移也要求科技政策必须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大局,使科学技术实现由“国防动力”向“经济动力”的转变。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为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开启了以改革拨款制度为起点的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思想,减少对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事业费,增加竞争性的项目支持,让研究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此外,通过设立科学基金、建立技术市场、建设开放实验室、实施“863 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开放、竞争的科研资助体系。1993年,我国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勇于自我革命,三次主动调整办院方针,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思路,大力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入学

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3月)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
第三阶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期(1995—200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各国竞相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争先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动力向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化,我国粗放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持续高速发展需求,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我国必须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科技人才匮乏、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则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正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以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于1995 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的新目标,提出要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走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轨道,这成为该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工作的重点。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发达国家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R&D)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 ~ 3%之间,然而1995年前后我国的这一比值只有0.5%,仅略高于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0.45%)。在科技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时期我国的科技政策呈现出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为标志,国家优先支持部分科教机构的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科学院召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会议(1998 年6 月)
第四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期(2006—2011)
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资源、环境和技术的瓶颈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而依靠科学技术则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此后,我国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提出的重点任务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我国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从2006年的3 00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 68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提升到1.84%。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其中国际科学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六,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
第五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逐渐进入并行、甚至处于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不过,与欧美现代化强国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亟待加强。例如,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顶尖人才和团队还比较缺乏。此外,还存在科研与关键核心技术反差较大的现象。2019年至2021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申请量排行榜首位,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居于世界第二,然而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高端装备、先进制程芯片和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增强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断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都对我国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和补齐事关长远发展的科技短板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考验。为此,党中央发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动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由2012年的10 298.4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27 86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提升到2.44%。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已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科技资源已能有效支撑科技事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将科技自立自强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深入分析机遇和挑战变化,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科技问题,提升科技事业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支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