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双星”:海洋观测卫星组网

海洋卫星运行想象图
海洋“双星”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海洋一号A卫星模拟图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星成功升空,我国海洋卫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开启了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发展时代。作为具有试验性质的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获取了大量水色遥感探测数据,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2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星成功入轨。海洋一号B星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得到提高,其实际在轨寿命达到9年零10个月。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随着A、B星退役,2018年9月7日,我国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承担起海洋水色观测的使命。该星搭载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星上定标光谱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五大载荷,实现了对全球海洋水色的长期、连续、稳定的探测。它还曾为我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了观测数据,保障了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2021年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AST2000卫星平台,配置与海洋一号C星性能相同的5个有效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 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 1天;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3天。
海洋“双星”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海洋“双星”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卫星获取的海风、海浪、海流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满足海洋业务需求并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其他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实测数据,同时也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除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外,我国还发射了高分三号系列卫星。我国海洋卫星已经入了组网观测时代,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观测覆盖能力。

海洋二号C星发射(2020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