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是我国现有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它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退役、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计4代20种型号,另有多种型号在研或者论证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且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航天技术提供了广阔舞台,推动了我国卫星事业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以“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中国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长征五号(CZ-5)是我国现有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长征五号具有高承载、高功率、高热耗、高控制精度的特点,能够满足我国下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的载荷需求,也是实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六种构型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布局

长征五号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打破了我国40多年来运载火箭3.35米直径的限制,突破了大批关键技术。它还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8吨级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长征五号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长征五号是全新研制的火箭,核心技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以往的长征系列火箭零部件最多几万个,而长征五号使用零部件达十几万个,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以往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使用的推进剂(氧化剂+燃烧剂)主要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胼,后者是一种易燃、有剧毒的液体,对环境有害。长征五号使用的是深低温液氢液氧燃料,它们无毒、无污染,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且成本仅为常规推进剂的十分之一。另外,为保持火箭的低“体温”,科研人员还设计了一层厚度不及30毫米的“防寒服”作为保温利器,以便使火箭内部仪器、设备等都能正常工作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的首发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将实践十七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的第三发试验箭。2019年10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 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7月17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开始关闭发射区工作平台
(海南文昌,2019年12月21日)

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计划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该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应用性发射。

2022年7月24日,搭载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团队人员的努力,自2020年5月5日至2022年8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下了103次新的连胜纪录。其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等在内的200多个航天器安全送入太空。未来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承担起载人登月、火星探测、木星探测等任务,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步伐将走得更稳、更远。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
(海南文昌,202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