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简称“神十一”)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一艘飞船,是执行我国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创造我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点火起飞,于2016年10月17日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我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出征太空。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在主着陆场。
神舟十一号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关键过程,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十一号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同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另外,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任务中两名航天员互为备份,他们均具备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整个飞行任务期间,他们完成飞船的操控、在轨实验操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科普演示等各项任务。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于一天内返回至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神舟十一号拥有众多“神技”,其中光学成像敏感器升级了对太阳杂光的抑制能力以及识别目标的敏感度,可让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准全天候实时对接,而飞船的轨道舱拥有一件厚度约2厘米的外衣,可以有效隔绝空间环境与轨道舱壁之间的热交换,并提高飞船对轨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护能力。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主要的难点及特点:
距离高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千米,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千米,高了50千米,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的要求;同时,在交会对接时飞船的控制与神舟十号不同,神舟十一号还需要连续变轨。

神舟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左)和陈冬(右)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
实验多 执行任务期间,神舟十一号要进行 4项在轨试验项目,包括宽波束中继在轨验证试验、变轨控制验证试验、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试验和微生物控制试验。通过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与载人环境相关的飞行试验数据。
时间长 此次任务中航天员需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比神舟十号的15天翻了一倍;在这30天中,既要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健康,也要保证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飞船在驻留、应急、返回方面的保障能力比过去更强。
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生命保障技术、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考核了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载人飞船返回等相关关键技术,以及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等技术,积累了长期飞行任务管理和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空间应用试验的相关经验,标志着中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