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
海水稻是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其培育、推广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每亩300千克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海水稻是一种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耐盐碱的水稻,比其他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
国外最早开展耐盐水稻品种筛选和培育工作的是斯里兰卡,并于1939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抗盐水稻品种。此后,印度、巴西、日本、比利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开展了水稻的耐盐性研究。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于1975年种植试验表明,一些耐盐品系在轻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比不耐盐品系产量增加了每公顷1 500千克。
我国现有内陆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其中有近1.5亿亩具备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好沿海滩涂以及现有内陆的盐碱地资源是保障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假如这些耕地都能种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产量300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450亿斤粮食。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水稻耐盐碱能力,培育耐盐碱新品种,已成为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水稻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与评价工作,并筛选出如筑紫晴、红芒香梗福等一批耐盐水稻。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了当时农业部的植物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这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与普通水稻不同,海水稻是科研工作者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以现有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为基础,选育出能在含盐度不低于1%的海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水稻品种。但大家不要误会,海水稻不是种植在海水中,亦不是用海水来灌溉,而只是能在含有一定盐(碱)浓度的盐碱地生长而已。
海水稻具备耐盐碱性是因为其根毛细胞液浓度够大,可以降低其细胞失水程度,并可以吸收足够水分,避免盐离子在细胞内扩散而影响生长。

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中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2018年,袁隆平的团队在灌溉水盐度为0.6%的条件下培育出单产每公顷9 000千克的品种;2019年,在辽宁盘锦平均亩产达到300千克。2020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全国的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2万亩扩大到10万亩,亩产破400千克;9月下旬起,10万亩海水稻陆续完成测产,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和山东东营、潍坊、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
2021年,袁隆平院士团队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2021年,“海水稻”全国种植平均亩产达450千克。截至目前,耐盐碱水稻品种已有8个通过国家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