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重要创新成果、科研进展的公众传播工作,实施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打造科学传播国家队。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成果应当走进公众。2015年10月,在院传播局指导和支持下,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了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等重要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踔厉奋发,我国科技创新突破可谓硕果累累。有感于此,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策划了本书,力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展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传播科学思想和文化、科学家精神等。周德进局长阐释了本书的出版价值和意义,对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提出了高站位、高标准的要求,亲自担任主编并组织稿件的撰写和图片的遴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赵猛社长从图书的策划到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并亲自对书稿部分内容进行编校等。诸位前辈的创意和策划是本书能够成型的前提,而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更是本书能够以较高质量呈现的保障。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到各级出版部门的肯定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有幸入选中宣部2022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对笔者是极大的鞭策和激励。
周忠和院士阅过本书提出修改意见,并以感想为序以示推荐,在此表示感谢。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以及中科院多个研究所提供了学术资源和研究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泰山基金办公室主任杨磊编辑多次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作者团队一起推进该书的出版工作,在本书的申报、编排、编校等过程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表示特别感谢。美编侯宇女士在版式及封面上用力颇大,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所列40项重大科技创新突破成果仅是一小部分,非凡十年,不止于此。笔者作为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员是见证者、获益者,深受震撼,也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张本。于是参考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及相关出版物等编成本书。编者水平所限,恳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