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承担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飞行任务,意义重大。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简称“神十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四大特点,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5个“首次”:

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太阳能帆板(聂海胜 摄)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最快能实现发射后6.5小时与空间站对接。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
首次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 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以及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神舟十二号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飞船作为发射飞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简称“神十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按照计划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
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20时28分,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航天员王亚平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出舱(上图)和“天宫课堂”上她展示冰墩墩(下图)
王亚平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太空中执行出舱任务的女性宇航员,她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继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后,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授课。航天员们做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油水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些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逐梦航天的一粒粒种子,正如王亚平所言“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这堂太空授课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强大航天技术的实力支持。譬如,授课时需要在天地之间进行稳定的信号传输,这就需要“天链”中继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密切配合,确保天地互动“不堵车”。由此显示出中国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的超强能力。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乘组是我国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的乘组。2022年6月5日,神舟 十四号发射成功,乘组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进入天和核心舱,他们也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这意味着我国离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