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疟疾治疗方面的突出贡献。屠呦呦团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受《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的启发,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应用于疟疾治疗,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此而受益。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初,恶性疟原虫已成为当时影响越南很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致病源。越南方面受条件限制求助中国帮助解决疟疾防治问题。1967 年 5月下旬,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开始布置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并将其命名为“523 任务”,成员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

1969 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加入“523 任务”,由屠呦呦担任“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编著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对药物进行重点筛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项目组在1971年7—10月的多次筛选中,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疟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从最初的12%提升至100%。此后,经临床试验证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并未发现特别明显的副作用。目前,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是治疗疟疾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突出应用。

明嘉靖时期襄阳知府吕颙刊本《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

青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282.34,它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 ~ 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青蒿素结构中过氧键具有氧化性,是抗疟的必需基团。作用机理是青蒿素在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团与虐原蛋白结合,改变疟原虫的细胞膜结构,使线粒体的双层膜胀裂,最终脱落,导致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同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青蒿素作用后,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吸收减少,导致虫体蛋白的合成受阻。黄花蒿不仅可以杀灭病原虫,还具有抗血吸虫、治疗弓形虫感染、抗卡氏肺孢子虫和抗球虫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青蒿素的其他作用也越来越多被发现和应用研究,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抗真菌、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并为促进全人类健康、减少病痛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屠呦呦获得了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